第264章 冯丙纶
姜丽华在走访了几十户人家之后,她才知道自己多虑了。冯丙纶既不是唐三蛟的女婿,也不是唐三蛟的外甥或者妻侄,而是甜水峪一个糕点果脯厂的老板。
通过几十户人家不同角度的描述,冯丙纶的形象才逐渐立体丰满起来。
冯丙纶的老爹冯兰江虽然和冯兰池同祖同宗,但是论地产家业,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冯兰池家有河川良田800多亩,山上坡地2000多亩,在张北城里开着钱庄、当铺,绸缎铺、粮铺和药铺。不仅是赤县最大的财主,在整个张北地区也排的上名叫的上号。
冯兰江家只有二十几亩山坡地。由于家里没钱,打不起井买不起水车和拉水车的牲口,天旱的时候,冯兰江只能带着两个年龄较大的儿子,从二里地之外的甜水河里挑水浇地。
丰收之年,打得粮食尚可以够全家吃半年十个月。大旱之年,打上几斗瘪瘪的苞谷和几布袋秕子几乎占了一多半的谷子。勉勉强强够一家人三两个月的嚼食。
幸亏冯兰江有祖传的手艺,会制作糕点和蜜饯。
冯家制作的“玉兰斋”糕点和蜜饯,虽然没有京城“稻香村”和“富华斋饽饽铺”的名气大,但是在色、香、味、形诸方面,却是比它们一点儿也不差。在赤县、张北一带名气非常大。
逢年过节时,人们多会买上几斤“玉兰斋”的糕点或蜜饯,作为走亲访友的礼物。
冯丙纶的老妈负责售卖。她总是先用草纸把糕点或蜜饯包裹起来,上面再覆盖上一张印着“玉兰斋”仨字以及特有花纹的红纸,最后用纸绳把它们系好。既美观大方又方便实用。
冯兰江凭借制作糕点和蜜饯的祖传手艺,不仅让全家十几口人填饱了肚子,经过全家人十几年省吃俭用,竟然在解放前夕还购买了六亩二分的水浇良田。
张北一带有一句俗话,人一旦走了“背”字,跑得快了追上穷,跑得慢了穷追上。
冯兰江就是走了“背”字。他家刚买了河川水浇良田,一季小麦都没有收,土改工作队就住进了甜水峪。
就是因为这六亩二分水浇良田,冯兰江的家庭成分由中农被抬成了上中农。以至于冯丙纶姐弟几个都没有被推荐上高中的资格。
幸好冯丙纶长了一个一米七八的大个儿,手脚勤快又有眼色,被部队领兵的军官看中,他于1975年冬天光荣参军入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