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钟后(三)(301)
五分钟后(三)
那封来自人事部、措辞冰冷的任命邮件,像一枚投入深潭的石子,在公司这潭表面重归平静的水面下,激起了更深、更复杂的暗涌。陈默,那个曾在会议室里掀桌爆发的“刺头”,摇身一变成了“重点项目协调人”,直接向分管业务的副总李明汇报。这不仅仅是升职加薪,更像是一次微妙的权力再分配,一个清晰的信号弹——那个曾经被赵志强牢牢掌控的部门堡垒,被高层撬开了一道缝。
陈默的工位没变,靠窗,电脑边褪色的马克杯和空胃药盒依旧。但周遭的空气变了。以前投向他的目光,混杂着同情、疏离或幸灾乐祸;如今,更多了几分掂量、试探,甚至一丝不易察觉的讨好。几个平时被赵总边缘化的老油条,借着倒水的机会凑过来,话里话外透着“以后多关照”的意思。而赵总嫡系的那几位,眼神则冷硬得像淬了冰,擦肩而过时连基本的点头都吝啬给予。
赵志强本人的变化最为戏剧化。他不再试图给陈默安排那些琐碎耗时的“把关”工作,甚至在公开场合,面对陈默提出的资源需求,他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配合”姿态。
“陈协调人提的这个节点风险,确实需要重视。”一次项目周会上,陈默指出某个环节时间预留不足,赵总立刻接话,语气平和得近乎刻意,“张工,你们组优先保障一下,确保按陈协调人的要求落实。”被点名的张工是赵总的心腹,闻言脸色僵硬,勉强应了一声。
散会后,陈默在走廊尽头“偶遇”赵总。赵志强停下脚步,脸上堆起一种陈默从未见过的、近乎和蔼的笑容,甚至拍了拍他的肩膀,力道适中,带着一种长辈式的亲昵。
“陈默啊,放手去干!你现在这个位置,担子重,但也正是施展拳脚的好机会!”赵总的声音压低了,透着推心置腹的意味,“以前呢,有些地方可能沟通不到位,让你受委屈了。都是为了工作嘛!现在好了,你直接向李总汇报,能调动的资源更多了,效率肯定能上去!有什么需要我这边协调的,尽管开口!”他眼神诚恳,仿佛过去会议室里那场疾风骤雨从未发生过,仿佛他们一直是并肩作战的亲密战友。
陈默平静地听着,脸上挂着职业化的淡笑,心里却一片清明。赵志强这番话,翻译过来就是:你爬上去是你的本事,我认了,不挡你的路(至少明面上)。但你也别想动我盘子里的东西,咱们井水不犯河水。他主动把自己定位成“配合者”而非“领导者”,既是避其锋芒的明哲保身,也是在高层和李明面前展示“团结”的姿态。这是一种老辣的政治智慧,一种以退为进的切割。
新的“重点项目”很快压了下来。公司瞄准了一个新兴的智能仓储领域,需要快速整合研发、市场、供应链资源,推出一个概念验证方案(poC),目标是三个月内拿下某头部物流企业的试点订单。时间窗口极窄,资源投入巨大,风险极高。李明副总亲自挂帅,陈默作为协调人,是实际操盘手。
压力瞬间几何级数增长。陈默的角色不再是只需完成自己一摊事的执行者,而是必须驱动整个庞大而复杂的机器运转。研发抱怨需求不清晰、变更太频繁;市场吐槽技术方案不接地气、客户痛点抓不准;供应链则哭诉定制件采购周期根本不可能满足激进的进度要求。陈默每天淹没在无穷无尽的会议、扯皮、邮件和电话里。他的时间被切割成碎片,每一个决策都牵涉多方利益,每一个延误都可能滚雪球般放大风险。
他试图运用自己的“协调人”权限。他要求研发负责人老周细化接口文档,老周两手一摊:“陈协调,我们人手都扑在核心算法上了,文档这种细枝末节,等核心稳定了再说行不行?你催我也没用啊!”他要求市场部提前介入客户沟通,市场总监王莉则委婉地表示:“陈总,我们理解重要性,但手上还有两个大客户的年度框架协议在谈,优先级是李总亲自定的,实在抽不出精兵强将啊,你看能不能协调点别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