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左谷蠡王伊稚斜击败太子於单,自立为单于。
对大汉朝的态度也由和亲姿态转换为更强硬的方针,以一种强悍的攻击姿态,逼迫大汉对匈奴做出更多让步。
接连数月的对大汉边境烧杀抢掠,便是伊稚斜继位单于后,向大汉朝展现出的逼迫手段。
正所谓祸不单行,在外有匈奴的不断侵略下,大汉朝内部同样风雨欲来。
由农圣学说演变来的白莲教,历经数十年的风风雨雨,早已违背当初立誓初心,成为别有用心之人手中的一柄利刃。
汉帝修建明堂,劳财伤民是为不仁,反。
汉帝八马齐驾,穷奢极侈贪图享乐,反。
汉帝迁都长安,放弃正统天命移目,反。
反正总结起来就一句话,你刘彻干得好要反,干得不好更加要反。
望着乱象丛生以及刘彻那阴沉得能滴出水的脸庞,菜头竟一时有些迷茫。
楚王洛阳立誓是在帝王头上悬了一柄利剑不假,可是…
它真的正确吗?
若是让余朝阳知道,他以死证道的农圣学说,反倒成为乱臣贼子造反的利刃,恐怕气得能马上丢下楚汉传奇二周目,磨刀霍霍杀个底朝天。
菜头无视争吵不休的朝堂,缓缓提笔写下几行大字。
【建元四年,夏,数地爆发白莲起义,诸公争之,后派严助平叛,闽越攻伐东瓯,国危,卫青率兵援助,闽越退,不战而屈人之兵】
随着菜头停下手中笔墨,朝堂上的争论也随之一滞,面对匈奴的屡次来犯,刘彻终是选择了再次忍耐。
不忍耐不行,大汉如今虽兵强马壮,国力远超匈奴,但却有个致命缺陷:不擅长平原作战,且在武器硬度上也有着质的差距。
更何况攘夷必先安内,大汉朝内部叛乱不断,又还有藩王虎视眈眈,刘彻又如何全心全意抗击匈奴?
刘彻虽暂时忍气吞声,但其眼中的熊熊烈火任谁都明白,现在的忍耐,只不过是为了积攒力量,以便后续一锤定音!
大方向定下后,一众立功心切的武将顿时偃旗息鼓,很是不甘,转而将目光放在叛乱四起的白莲教之上。
年轻的士兵,渴望建功立业。
外朝朝会在争吵声中落幕,但决定政策走向的中朝朝会,现在才正式开始。
在刘彻有意加强皇权话语权的前提下,如今朝堂分为:中朝、外朝。
中朝官员负责朝中大小事务的决策,而外朝官员负责将这些决策颁发到地方。
决策权归于中朝,执行权留予外朝,实现决策、执行分离。
而这样做的原因也很简单,传统外朝决策流程冗长,无法满足频繁战争所需的快速响应,中朝直接决策使汉武帝能灵活调动资源,避免相权掣肘。
外朝官员多代表地方豪强利益,易与皇权冲突,中朝作为刘彻直属班底,可推行打压豪强的政策,无需外朝妥协。
中朝的建立,既能抑制豪强与地方势力,亦能打破政治世袭垄断。
单单一个中朝制度,便使得刘彻彻底集权于一手,政治手腕可见一斑。
正所谓小事开大会,大事不开会,作为隔绝内外的中朝,前来开会的人数很少,不过寥寥数人。
分别是严助、东方朔、蔡巧、李广、董仲舒以及名声鹊起的卫青。
六人之中,唯独蔡巧是一介女身,可在场众人都没有对其心生轻视,瞳孔里反而满是尊重。
因为早在之前,蔡巧就已经证明了自已,她绝非空有其表的花架子,无论是在大局观亦或对局势判断上,总能提出令人眼前一新的建议。
在搞钱搞经济方面,更是堪称当世执牛耳者,某些提议连他们都胆战心惊,直呼‘有伤人和’。
再加上饱受好评的纸张,足以证明其聪慧。
刘彻望着眼前几人,语气蛮横而霸道:“朕有意与匈奴开战,但来自藩王、白莲教的威胁必须先处理,攘夷必安内。”
“几位可有良策?”
话落,董仲舒难掩兴奋,拱手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器乃国之大器,须陛下以权力来立权威,以酷法驭群臣…但这些还远远不够!”
“大汉若想尽收人心,还需以崇德服人心,以儒家学说来统一汉人思想,只有在思想上完成统一,方可治国治家,亦能与农圣学说分庭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