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两栖变异鱼人(第2页)

赤潮藻产生的毒气虽然也很危险,但在陆地上的活动毕竟要方便很多。

只要加强防护措施,控制进入毒雾的时间,避免太过深入毒气,每次探索总能捡到一些收获,类似赶海,只是现在没人开直播。

这些变异生物在赤潮和海水之间活动,在毒素、缺氧的环境,以及z核酸的影响下,其变异方向受到明显的诱导。

从依靠腮丝内的毛细血管提取逆流水中的溶解氧,进行呼吸交换,开始逐渐进化出简单的气囊结构,兼具浮力调整与空气呼吸功能。

其表皮开始明显增厚,毛细血管增加,使它们可以利用表皮内的毛细血管进行辅助呼吸。

这使得在赤藻的周围,开始陆续出现上浮至水面的活跃鱼群。

曾经的蓝星上,水中生物用1500万年才进化出了肺,从鱼类进化到两栖动物,开始从水生向陆生过渡。

但现在,在多重影响下,仅仅用了几十天,它们就要走完了这一阶段了。

当方大宝完成雨燕无人机的修复,并将其重新派回粤西沿海的时候。

在粤西16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已经陆续有官方探索队报告,赤潮中开始出现具备短暂陆地活动能力的生物。

它们的体型达到了1米5左右,鱼鳍骨骼更加粗壮,可以支撑身体短暂的离开水面,颈部已经可以转动,可以在赤潮藻形成的地面上活动。

相关生物检材被快速送回了生物实验室。

由于海水中环境的变化,在观察到越来越多的变异生物往陆地涌来后,方大宝就减少了水下探索吊舱的下水时间,尽量避开密集的鱼群,仅维持了对海水的取样。

但仅是通过雨燕在高空对赤潮的观察,他也注意到了这些开始进化为两栖动物的鱼类。

它们的形态还不稳定,虽然可能是由于赤潮的原因,这些变异鱼普遍具备了血红色的鳞片,但是体型,鱼鳍的变异差别还是很大。

但它们也有一些共同的特性。

首先,其肯定具备很强的抗毒能力,不然他们不可能在赤潮区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