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各自精彩
一家人各自怀揣着生活的目标,有条不紊地忙碌着自己手头的事务。
陆父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儿。当下,生产大队正经历着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明年大队就要撤销了,恢复村委会的建制。
而陆父凭借着多年在村里的威望、丰富的经验以及出色的领导能力,被上级寄予厚望,即将接任老支书的位置,成为安平村新一任的村支书。
这一重任在肩,让陆父丝毫不敢懈怠,不仅要处理生产大队撤销前的各项收尾工作,还要提前规划村委会成立后的诸多事宜,比如如何合理分配村里的资源、怎样带动村民发展经济、怎样协调村民之间的矛盾等等。
所以他每天总是早早地出门,天色渐暗才回到家。
陆母则是他们这个家庭的坚实后盾,像往常一样,将家里的大小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
从早上开始就要开始有做饭、洗衣、打扫等活儿要做,而每一项家务活她都做得一丝不苟。
同时,她要帮忙带两个孙子。
可以说她为这个家庭牺牲了自己的闲暇时光,贡献了自己的全部精力,却从未有过一句怨言。
大哥陆卫国依旧保持着规律的生活节奏,每天都会准时前往水泥厂上班。
经过这一年多在食堂的摸爬滚打,他已经从当初那个对厨艺一知半解的新手,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食堂大师傅。
他的厨艺日益精湛,无论是家常小菜还是特色佳肴,都能做得色香味俱全,深受工人们的喜爱。
然而,大哥开始不满足于仅仅在食堂做菜了。
他看到外面那些个体户们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心里不禁痒痒起来,于是开始留意市场动态,研究起生意来了,计划着攒够钱后自己也开一个小饭馆。
虽然目前还只是停留在想法阶段,但不得不说,大哥现在的发展态势十分良好,和上一世的那个他相比,简直有了天壤之别。
大哥那边事业发展得顺风顺水,大嫂也不甘示弱。她接下了家里合作社的手工活儿,每天忙着做毽子挣钱。
她手巧,那些材料在她的手中很快就变成了一个个精致漂亮的毽子。
随着她做毽子的手艺越来越熟练,速度也越来越快,手工费也越来越多。
如今,她的手工费都快赶上大哥在食堂的工资了。
陆卫民夫妻俩这边,也在各自的事业道路上稳步前行中。
李艺清继续在合作社的管理岗位上发光发热,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她不再像过去那样独自承担所有的重任,而是进行了更为合理的工作分工。
如今,她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销售这一关键板块上。
曾经,从生产计划的制定、原材料的采购,到产品的制作、销售渠道的拓展,每一个环节她都要亲力亲为,常常忙得不可开交,整个人就像一个高速运转的陀螺,一刻也不得停歇。
但现在,生产环节有了其他专业且负责的同事来负责,而李艺清则将更多的时间和心思花在了销售上了。
目前,合作社的发展态势一片大好。尤其是毽子这一个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热度持续走高。
那一个个色彩斑斓、制作精美的毽子,凭借着优良的品质和合理的价格,深受大家的喜爱。
现在整个南市,无论是学校里孩子们的课间活动,还是年纪大的老人们的休闲娱乐,都能看到毽子的身影。
而且根据分析和销售数据的预测,至少在未来一两年内,毽子的销售都不会出现明显的下滑趋势,这无疑为合作社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不过,李艺清和合作社的管理团队并没有满足于现状。
他们也知道不能可能一直做毽子做下去的,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就必须不断创新和拓展新的产品。
于是,合作社开始寻找一些可以生产的运动器具。
然而,目前还没有找到特别合适的选择,毕竟他们这个条件有限,可以选择的很少。
但他们并没有气馁,相信一定能够找到适合合作社生产的新产品。
而陆卫民这边,自从孵化基地的建设工作提上日程,他就仿佛踏上了一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征程。
孵化基地的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工程,涉及到场地规划、设备采购、人员招聘等多个方面。
所以从孵化基地的选址开始,陆卫民就亲自参与其中,力求做到最好。
孵化基地建设好后,陆卫民的工作并没有减轻,反而更加繁重了。
他既要忙着调整设备,确保每一台设备都能正常运行,达到最佳的孵化效果;又要四处招人,为孵化基地组建一支专业、高效的团队。他亲自面试,力求找到最适合岗位的人才。
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比如设备调试时出现的技术故障、招人过程中遇到的人才短缺等问题,只能他一点一点的解决。
好在陆卫民的辛苦没有白费,他的付出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从老家回来后的一个星期,孵化基地就已经完成了所有的准备工作,顺利进入了生产孵化阶段。
因为是初期运营,孵化基地的平均每日孵化雏鸡数量还不算多,大概只有100只。
但这100只雏鸡,对于陆卫民来说,对孵化基地来说,却是一个重要起点。
陆卫民为了让孵化基地刚生产孵化的雏鸡能够迅速打开销路,在孵化基地正式开始生产孵化前,他便未雨绸缪,提前精心安排起了宣传的工作。
宣传,本质上就是打广告,这一环节在商业运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毕竟,倘若不进行广泛的宣传推广,即便孵化基地的雏鸡品质再优良,人们也压根不会知道这里有一个可以购买雏鸡的地方!
陆卫民心里十分清楚,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孵化基地的存在和优势,才能吸引到客人,为雏鸡打开市场。
然而,此时的陆卫民正全身心地投入到孵化基地最后的筹备工作中。从设备的最后调试,确保每一个孵化环节都能精准无误,到场地的最后清理和消毒,为雏鸡提供一个安全、卫生的生长环境,他忙得不可开交,实在分身乏术。
于是,他深思熟虑后,写了一份详细且周全的宣传方案,交给了阿泽和阿崴他们俩去具体操作执行。
他相信这两个能够把这项工作做好。
当阿泽拿到方案后,他仔细地翻阅着,眼中闪过一丝疑惑,忍不住问道:“阿民,你确定可以这样打广告吗?”
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不确定,毕竟这份方案里的宣传方式和他们以往认知中的有些不同。
陆卫民微微一笑,并没有直接给出肯定或否定的答案,反而巧妙地反问道:“你们觉得如果宣传打广告,最好的方式是什么?”
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引导阿泽和阿崴自己思考,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宣传的本质和目的。
阿泽挠挠头,皱着眉头认真思考了一下后说道:“打广告最好的当然是上报纸了,报纸的受众面广,看的人多,传播范围也大。只要在报纸上登个广告,很多人都能看到,这样咱们的孵化基地不就出名了嘛。只是你想的这个搞一些横幅挂在路边,我看着不太有用啊!”
阿泽一边说着,一边指着方案里关于横幅宣传的部分,脸上露出不太认可的神情。
阿泽所说的横幅,其实就是陆卫民在方案中着重提出的打广告方式。
陆卫民计划开展一场大规模的户外广告宣传活动,具体做法就是拉一些横幅,选择在人员流动量大、交通便利的地方,比如集市入口、村庄主干道、学校附近等位置悬挂。
然后在横幅上面精心设计并写上朗朗上口的广告标语,像“买雏鸡,就选陆圩公社雏鸡孵化基地”,“陆圩孵化基地的雏鸡,品质一流,养殖无忧”等这样简洁明了、易于记忆的标语。
陆卫民认为,这种户外横幅广告虽然看似传统,但却有着独特的优势。它能够直接吸引路人的目光,让人们在不经意间就记住了孵化基地的信息,而且成本相对较低,宣传效果持久。
陆卫民看着阿泽疑惑的神情,耐心地解释道:“阿泽,上报纸打广告固然有它的好处,但成本也比较高,而且针对性可能没那么强。
我们现在的孵化基地刚起步,需要一种成本低、效果直接的宣传方式。这些横幅就像一个个无声的推销员,只要挂在合适的地方,就能不断地向过往的行人传递我们的信息。
而且,那些朗朗上口的标语,很容易让人们记住,等他们有购买雏鸡的需求时,第一个想到的可能就是我们陆圩公社雏鸡孵化基地。”
陆卫民顿了顿,继续说道:“其实上报纸打广告是一种传统的宣传手段之一,对于我们孵化基地来说,这样的方式可能不太适用,你看我们来买我们雏鸡的人大部分都会会是农村的,你们说他们会看报纸吗?”
阿泽和阿崴听了陆卫民对报纸广告的分析后,不约而同地摇摇头。
阿泽更是满脸无奈地说道:“估计没几个人看,我长这么大就没有看过几张报纸。咱这村里,大家平时忙完农活,哪有闲工夫去捧着报纸看啊,顶多就是听村里的广播或者邻里之间闲聊得知些消息。”
“所以说嘛,我们才需要一些与众不同的方法来吸引人。”陆卫民笑着说道。
在当下这个信息传播相对有限的环境里,必须采用贴合大众生活习惯的宣传方式,才能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
陆卫民继续解释道:“这个横幅广告就像我们村口过去迎接领导时会挂上红色底、白色字的欢迎标语一样,比如‘欢迎某某领导来陆村’。
你们想想,那种欢迎标语是不是特别醒目,让人一眼就能看到?
我们将这个横幅广告挂在路边,选在两棵树之间最显眼的位置,过往的行人不管是走路的、骑自行车的,还是赶着马车的,都会忍不住看一眼吧!
就像你们平时在路上看到一些新奇的东西,也会不由自主地多瞧几眼,对不对?”
阿泽和阿崴听了,纷纷点点头,脸上露出认同的神情。
因为他们确实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一些挂在树上的宣传横幅,他们经过的时候也是会不自觉地抬头看,心里还会琢磨一下横幅上的内容。
陆卫民见他们认可,便接着说道:“接下来,我们把这些横幅挂在各个村、公社以及县城的一些主干道上。那些地方,人流量大,每天来来往往的人不计其数。只要路过的人肯定会被吸引住,就像一块磁铁吸引铁屑一样。
而看过那些横幅的人,脑海里多多少少都会把广告标语记着。当他们有买雏鸡的需求时,那我们孵化基地肯定会在脑海里蹦出来,如此我们孵化基地就会成为他们的首选。这就好比你在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等到合适的时机,它就会生根发芽。”
这时,阿泽挠了挠头,思考片刻后点了点头,但还是有些犹豫地说:“嗯……可能会吧,但是这样真有用吗?毕竟我们也没试过这种大规模挂横幅的方式,万一投入了时间和精力,却没有效果,那可就亏大了。”
陆卫民笑了笑,耐心地回答道:“如果只是一两个横幅广告,那肯定没有用,就像往大海里扔一颗小石子,激不起多大的浪花。但是只要我们把它们在主干道都挂满了,形成一种铺天盖地的宣传态势,就会产生质变。
这就好比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单个的横幅可能不起眼,但是众多横幅汇聚在一起,就能形成强大的宣传力量。”
阿泽有点迷糊,挠了挠头,似乎还没完全理解过来,又问了一句:“那这种广告投入的钱多不多?要是投入太大,孵化基地刚起步,资金可经不起折腾。”
陆卫民一听这话,忍不住笑出了声来,“哈哈哈,这也是我选择这种打广告的方式的重要原因。你们看这一条红布加上几个字能花多少钱啊,这可比登报纸少多了。
登报纸不仅要支付高额的广告费用,还要考虑排版、设计等一系列问题。
但是横幅广告就简单多了,我们自己买红布,找村里会写字的人写上标语,成本低得很。
但是它的宣传效果可是很实在的,能让很多人在不经意间就记住我们的孵化基地。”
阿泽听了陆卫民的解释,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眼中的疑惑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对这种宣传方式的认可和期待。
而阿崴也在一旁认真地听着,不时地插上几句话,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三人围坐在一起,继续讨论着宣传方案的细节,为孵化基地的雏鸡销售做好充分的准备。
其实除了横幅广告外,还有其他打广告的方式,比如喷漆广告,在墙壁上用油漆喷上醒目的广告内容;墙壁广告,直接在村里的墙壁上张贴手绘的广告海报;喇叭广告,用大喇叭在村里循环播放孵化基地的宣传信息等等。
反正这会儿户外广告的管理规范条例要到1987年才会颁布,现在还没有严格的管控,他们可以尽情地发挥创意进行宣传。
孵化基地的横幅广告打出去后,效果惊人得好。
刚出雏鸡的那几天,基本上都卖出去了,前来购买雏鸡的人络绎不绝。
而且来买雏鸡的还不是附近村子的,有一半是别的公社过来的。
他们有的是在路过主干道时看到了横幅广告,心里记下了孵化基地的信息;有的是听别人说起这里有个卖雏鸡的地方,便特意赶过来看看。
就这样,孵化基地迎来了开门红,看着一筐筐雏鸡被客人欢天喜地地买走,陆卫民的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喜悦的笑容,这给他带来了极大的信心。
他开始改变计划,增加孵化雏鸡的数量,购买了更多的孵化设备,招聘了更多的工作人员,以满足日渐增长的售卖需求。
与此同时,他仿佛看到了孵化基地未来蓬勃发展的美好景象,心里那是充满了干劲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