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存在性熵解与定义之锚(第2页)
破法者们踏入受影响的宇宙区域时,空间呈现出 “存在拼图” 的迷宫结构。每个星系都是由存在与非存在碎片拼接的不完整形态 —— 恒星的核心是存在的,外层大气却处于非存在状态,形成 “可见内核” 的诡异景象;行星的地表在 “存在” 与 “非存在” 间随机切换,导致地形像故障屏幕般不断闪烁。最危险的是,“存在性拾荒者” 在迷宫中游走,这些由存在碎片组成的实体,能剥离目标的 “存在属性”,被攻击的物体不会消失,却会变成 “无人感知” 的状态 —— 即使挡在路中间,其他物体也会径直穿过,仿佛它 “不存在”。在这片混沌的核心,悬浮着由所有存在性碎片缠绕而成的 “存在之核”—— 它是一个不断闪烁的球体,内部既包含宇宙诞生以来的所有存在,又容纳着从未存在过的一切可能性,两种状态的碰撞产生足以扭曲认知的存在性冲击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存在之核的中心,一个由所有存在性碎片融合而成的存在缓缓显现。祂的形态是存在与非存在的完美叠加,能看到轮廓却无法聚焦,声音仿佛来自意识深处:“存在本就是观测者的幻觉,接受虚无,才能触及本质。” 祂挥动由存在性碎片构成的权杖,受影响区域的存在性熵解骤然加剧 —— 一颗恒星的 “发光” 属性被剥离,变成不发光的黑体却依然保持能量输出;一个文明的 “智慧” 属性被移除,所有个体都退化为无意识的躯体,却能继续执行复杂的社会活动,形成 “僵尸文明” 的奇观。 刘杨的混沌之刃在接触存在之核时,爆发 “存在性共鸣”。刀身的存在与非存在条纹突然同步闪烁,银紫色光芒中浮现出所有文明确认自身存在的瞬间 —— 古人类在岩壁上刻下 “我在此” 的手印、机械族在逻辑核心写入 “我在思考” 的代码、高维文明在维度边界留下 “我曾来过” 的痕迹。这些存在宣言凝聚成 “定义之刃”,其特殊之处在于:不强行赋予存在性,而是通过 “自我定义” 锚定存在 —— 刀刃不再纠结于 “是否存在”,而是明确 “我是用来切割的”,这种清晰的功能定义让它在熵解中保持稳定,切割动作也从 “物理行为” 升华为 “存在宣言”。“原来如此,” 刘杨看着在存在性迷雾中依然稳定的刀刃,“摇摆的存在,最怕清晰的自我定义。”
苏瑶的心链在存在迷宫中展开 “认同之网”。樱花图腾的存在梯度花瓣释放出 “情感存在” 能量,这种能量不依赖物理存在,而是通过 “被感知”“被记忆”“被需要” 确认存在价值 —— 即使躯体处于半透明状态,只要有人记得、有人需要,就能保持存在锚点。当她将这种能量注入存在性紊乱者,“物理存在” 与 “情感存在” 的矛盾突然缓和,机械族的透明躯体因同伴的呼唤逐渐实体化,生物帝国的闪烁个体在族群的记忆中稳定形态。“存在的本质,是与世界的连接。” 苏瑶看着樱花花瓣在熵解中依然传递着情感,“即使形态闪烁,连接本身就是存在的证明。”
小寂的莫比乌斯存在仪在存在之核周围构建 “命名存在屏障”。与以往的能量防御不同,这道屏障的每个链节都刻着不同文明对 “存在” 的命名与定义 —— 机械族的 “逻辑自洽 = 存在”、生物帝国的 “代谢活动 = 存在”、人类的 “意识感知 = 存在”,这些定义虽有差异,却都基于 “与世界的互动” 这一核心。当存在性熵解冲击屏障,链节会自动调用对应文明的 “存在证据链”,用历史互动记录证明存在的连续性。他同时分析存在性熵解的规律,发现其致命漏洞:无法消除 “互动痕迹”,即使物体本身存在性闪烁,它与世界的互动记录(如影子、声音、影响过的事物)依然稳定存在,这些痕迹成为回溯存在的锚点。“存在的本质,是与世界的持续互动。” 小寂调整屏障的互动参数,让不同文明的存在证据链相互印证,屏障逐渐成为 “存在性博物馆”,用互动痕迹构建出无法被熵解的存在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