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笔生花花公子 作品

第433章 看客(第2页)

正是这种权力格局的彻底改变,让许荣秀的这次行动,得以如此顺利无阻。

查抄行动开始不到半个时辰,高府的哭喊声便已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番子们呵斥与搬运财物的声响。府邸外,闻讯而来的百姓越聚越多,将整条街巷围得水泄不通。

人群的议论声,也经历了一个奇妙的转变。

起初,是震惊与不解。但很快,人群中便开始流传起高尔俨“通敌卖国”、“贪赃枉法”的种种“罪证”。这得益于数年来厂卫与京中各大报社的长期合作,他们早已熟练掌握了操控舆论的技巧。每当有大员被抄家,其罪名便会立刻被污名化,并广而告之。

久而久之,京师的百姓们心中形成了一个朴素的认知规律:凡是被东厂抄家的,必然是大奸大恶之徒。

于是,当东厂番子们将高府的男丁用锁链?着,如同牲口般押解出来时,围观的民众非但没有同情,反而爆发出了一阵阵喝彩。

“抄得好!为民除害啊!”

“感谢陛下,又为我们除了一个大贪官!”

“东厂的官爷们辛苦了!”

百姓们真诚地相信,这是一场清官为民除害的正义之举,并由衷地歌颂着皇帝的圣明。

在抄家行动的同时,整个京师的治安管控也提升到了最高等级。

城防总督董琦早已接到密令,大批城防军士卒走上街头,巡逻警戒,以防暴乱。经过整顿后的五城兵马司与顺天府衙门,也一改往日的懒散,所属差役倾巢而出,严查一切可疑人员,真正做到了“宁可抓错,绝不放过”。

五、刑场的“经济学”

对高尔俨执行“剥皮楦草”酷刑的地点,被定在了京师最繁华的棋盘街。

行刑之日,这里真正是人山人海,人头攒动。本地的百姓,外地的商贾,赶考的士子,甚至连一些前来贸易的蒙古人和西域胡人,都挤在这里,想要一睹这传说中的大明酷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