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权力之笼(第2页)
那个曾经为了共同对付文官集团而结成的“统一战线”,正在悄然走向彼此之间的权力争斗!
虽然,这一切,王承恩、曹化淳、李若链等人,都还未曾向他正式禀报。但凭借着他那颗来自现代人的、对权力和组织架构有着深刻理解的头脑,他早已洞察到了这个危险的趋势!
----------
不仅仅是厂卫系统。就连他一手扶植起来的、用以取代东林党的所谓“帝党”文官集团,其内部的潜在隐患,也开始逐渐浮现。
虽然东林党在朝堂之上,表面上已被彻底铲除,但文官阶层之中,那种根深蒂固的、以地域、同年、师生关系为纽带的派系之分,却并未因此而消失!
如今的“帝党”,实际上,不过是一个由多个不同背景、不同诉求的小派系,因为共同的“利益”(即拥护皇帝、对抗东林)而临时组成的联盟罢了!其内部,同样存在着各种看不见的博弈与倾轧!
比如,新任内阁首辅蒋德璟,便是闽党在朝中的代表人物。他上任之后,便不动声色地,提拔了不少福建籍的官员。
又比如,内阁大学士冯铨、吏部尚书王绍微、乃至远在南京的马士英、以及被他寄予厚望的史可法等人,也都有着各自的“山头”和“圈子”,在人事任免和政策推行上,也难免会有“扶持亲旧”的现象。
对于这些“小动作”,崇祯皇帝大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知道,水至清则无鱼。在如今这个节骨眼上,只要他们能忠于自己,能坚决地贯彻自己的改革意志,些许的“私心”,尚在可容忍的范围之内。但他也意识到,长此以往,这些新的派系,若任其发展,将来……未必就不会成为新的“东林党”!
----------
而眼下最为棘手的,还是厂卫在京师的权力,已过于集中!
如今京师的街头巷尾,那些身着黑色劲装、眼神冰冷的东厂番役,其密度之高,甚至已经超过了顺天府的官差和五城兵马司的巡逻兵丁!
东厂、西厂、内行厂、锦衣卫,四大特务机构,皆云集于京师,其职能多有重叠,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更在无形之中,削弱了六部、都察院等传统国家机器的正常功能!原本只是作为皇帝“耳目”和“爪牙”的监察机制,正在逐步演变为一种常驻的、凌驾于百官之上的新型权力结构!
崇祯皇帝知道,若不及时对此进行调整,长此以往,必将严重破坏京城乃至整个朝堂的政治生态与稳定!
----------
然而,该如何调整呢?将这些厂卫尽数裁撤?那无异于自断手足!将他们合并?又恐会造成新的、更为庞大的权力怪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