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革新武举
崇祯十九年(公元1646年)的暮春,京师。
随着三年一度的会试之期日益临近,整个京城都沉浸在一种既紧张又带着几分期盼的特殊氛围之中。数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举人和国子监的监生,早已齐聚京师,准备通过这场“国之大典”,来实现他们“学而优则仕”的人生理想。
这一日的早朝,礼部尚书李文选首先出班,就今科会试的各项日程和制度安排,向崇祯皇帝做了详细的禀报。
“启禀陛下,” 李文选躬身道,“今科会试,已定于三月初九在贡院正式开考。应试举人及监生共计三千八百余名。同考官一十九员,皆已从翰林院及各部进士出身之官员中遴选完毕,品行端方,学识渊博。”
他继续道:“考试依旧分为三场,每场三日,中间各隔两日,以便考生休整。所试科目,亦与往科乡试一致,分别为:首场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次场五经文各一篇;末场则为策问五道,涉及经史、时务、民生等各个方面。”
在汇报完这些常规安排之后,李文选又呈上了一份拟定的今科会试主考官名单,共计四人:内阁大学士倪元璐、礼部侍郎方逢年、翰林院学士曹溶、以及前内阁大学士张瑞图。
崇祯皇帝接过名单,目光在那四个名字上一一扫过。当看到“曹溶”二字时,他的眉头不易察觉地微微一蹙。
“倪元璐、方逢年、张瑞图,此三人,朕准了。” 他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然则,这翰林院学士曹溶……朕以为,不妥!”
他直接点名否决!
“着,” 他的目光转向了站在内阁辅臣队列中的冯铨,“便由建极殿大学士冯铨冯爱卿,代替曹溶,出任今科会试主考官之一吧!”
此言一出,底下群臣皆是心中一凛!他们知道,曹溶此人,虽然也算博学,但其早年与东林党人过从甚密,在皇帝陛下眼中,恐怕早已被打上了“东林余孽”的烙印!更何况,在崇祯皇帝那来自后世的记忆之中,这位曹溶,在历史上甲申之变后,可是毫不犹豫地便投降了建奴,做了大清国的贰臣!这样的人,岂能让他来主持为大明选拔人才的科举大典?!
虽然心中各有揣测,但此刻,却无一人敢于出言反对!冯铨连忙出班,跪倒在地,叩谢皇恩:“老臣冯铨,叩谢陛下天恩!老臣定当竭尽所能,恪尽职守,为国甄选栋梁之材,绝不辜负陛下之厚望与重托!”
----------
在处置完文科会试的主考人选之后,崇祯皇帝却并未就此结束议题。他话锋一转,目光扫过底下那些依旧战战兢兢的文武百官,沉声问道:
“诸位爱卿,文事有科举取士,为国选拔治世之才。然则,我大明朝的武事……近况又如何啊?这武举之制,如今……又是何等模样?”
此言一出,底下群臣更是议论纷纷!许多文官,脸上都露出了不以为然、甚至带着几分鄙夷的神色。在他们这些自诩“清流”的士大夫眼中,武举不过是些粗鄙武夫争名逐利之途,与那“修齐治平”的圣贤大道,根本不可同日而语!甚至有不少官员,对这早已名存实亡的武举制度,根本就是一无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