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皇报喉舌(第2页)
----------
这份《启明日报》,不仅内容立场鲜明,其传播方式也与众不同。崇祯皇帝亲自下令,此报必须免费发放!不仅要送到各级衙门、军营、学堂,更要张贴于街头巷尾,甚至要让城门口的乞丐、城郊的农夫,都有机会看到、听到(通过识字者宣读)!他要确保朝廷的声音,能够最大限度地覆盖底层民众。
为此,王承恩动用了他麾下所有的力量。东厂、西厂、内行厂的番役,以及锦衣卫的缇骑,这些平日里令人望而生畏的“皇家鹰犬”,此刻竟化身为了“报纸推广员”和“舆论监督员”。他们不仅负责将报纸分发到京城乃至近畿各处,更要全程监控各地官员、士绅、百姓对此报的反应,并强制要求地方官员定期在公共场合,向民众宣读报纸内容!
一时间,《启明日报》成为了京城内外最具“热度”的话题。官员们不得不硬着头皮阅读、学习,百姓们则在好奇与议论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着来自朝廷的“官方叙事”。这份报纸,正逐渐成为崇祯皇帝掌控思想、引导舆论、打击政敌、巩固统治的重要工具。
----------
然而,作为这份报纸的实际负责人,王承恩却很快发现了其中的难处。他向崇祯皇帝密报:“陛下,这报纸刊印发行,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初期几期,内容尚可支撑,刊印也还算顺利。但若要长期维持,且保证内容足够吸引人、有说服力,这撰稿、审稿、乃至后续的印刷、发行速度,都是巨大的挑战。”
“尤其是内容,” 王承恩忧心忡忡,“若长期只是重复宣传朝廷政令、歌功颂德,或是攻讦复社那几件事,恐怕……百姓和士子看久了,也会生厌,其影响力反而会下降。”
崇祯听完,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嗯,你说得对。宣传之道,在于潜移默化,亦在于常变常新。” 他沉吟片刻,做出了调整,“不必强求两日一报。自下期起,改为七日一期。内容上,除了朝廷大事、军情战报、忠奸评述之外,也可适当增加一些农桑水利知识、工商简讯、甚至……各地趣闻轶事,务求内容丰富,雅俗共赏。至于那复社逆党的罪证,也不必急于一时,按照朕之前的意思,‘温水煮青蛙’,有计划地、分批次地,慢慢揭露便是。” 他决定调整策略,将这份报纸办得更“接地气”,也更具“持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