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忠烈祠成
历时数月,在工部尚书冯铨的亲自督办和厂卫缇骑的严密监工之下,象征着大明王朝对忠勇将士无上敬意的“忠烈祠”,终于在北京城南郊,拔地而起。这座崭新的祠堂,格局宏大,气势非凡。
自远处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汉白玉牌坊,上书“碧血丹心”四个龙飞凤舞的烫金大字。穿过牌坊,便是巍峨的山门,朱漆大门两侧,蹲踞着两尊威猛的石狮,门楣上悬挂着御笔亲题的“大明忠烈祠”匾额。门柱上,则是一副由当朝书法名家、新晋户部郎中李待问挥毫写就的楹联:“浩气长存山河壮,忠魂永佑日月明”。李待问也因书写此联及祠内碑文有功,深得圣心,其加官进爵,也引得朝中不少自诩书法大家的文官暗自扼腕,悔恨错失了这等在陛
步入山门,是一个宽阔的庭院,青石铺地,苍松翠柏点缀其间。庭院尽头,便是祠堂的前殿。前殿之内,并未供奉牌位,而是矗立着两尊巨大的青铜塑像——乃是汉武帝麾下、驱逐匈奴、封狼居胥的两位传奇名将,卫青与霍去病!以这两位彪炳史册的武将英魂,来作为忠烈祠的“门神”,足见崇祯皇帝欲要重塑尚武精神、提升军人地位的决心。殿顶的藻井之上,则绘制着精美的天宫图景,祥云缭绕,天兵神将,栩栩如生,更添了几分肃穆与威严。
穿过前殿,便是忠烈祠的核心——供奉英烈牌位的正殿。正殿之内,按照严格的等级规制,密密麻麻地排列着数以千计的灵位牌。这些牌位,皆由上好的楠木制成,蓝底金字,以庄重的小篆字体,清晰地镌刻着每一位入祀者的姓名、籍贯、生前官职、以及殉国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事迹。牌位的规格大小统一,但摆放的位置却有着严格的区分,文臣武将、官阶高低、功勋大小,皆有定序。在大殿两侧,还专门开辟了数间偏殿,用于陈列部分阵亡将士的遗物——或许是一柄断裂的佩刀,一件带血的残甲,一封未寄出的家书……这些无声的遗物,比冰冷的牌位更能触动人心,诉说着战争的残酷与牺牲的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