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京观震世(第2页)
他甚至亲自为此京观撰写了碑文。碑文言辞激烈,一方面痛斥流寇和叛臣的罪行,另一方面则大肆赞扬大明将士的忠勇和“良乡大捷”的辉煌,最后更是毫不掩饰地将这一切“中兴气象”归功于自己的“拨乱反正”和“为国杀敌”的决心。
这道旨意和京观的建立,立刻在朝野间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以钱谦益为首的江南东林党人听闻后,更是痛心疾首,纷纷上疏或私下串联,痛斥皇帝此举“残忍暴虐,有伤天和,败坏国体,尽失人心!” 然而,他们的反对,在此刻的崇祯看来,不过是败犬的哀鸣。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京营和各路勤王兵马的反应。将士们听闻陛下要为他们斩杀的贼寇首级筑起京观,还要立碑纪念,无不感到热血沸腾!这在他们看来,是前所未有的荣耀!是对他们这些浴血奋战的武夫最大的肯定!一时间,军中对皇帝的拥护和支持,达到了新的高峰。
----------
朝堂之上,随着陈演、郑三俊等东林大佬的倒台或被清洗,权力格局也发生了显着的变化。新任首辅魏藻德,在经历了最初的惊恐和挣扎后,彻底倒向了皇帝,成为了崇祯推行新政的最忠实的执行者。而刚刚被起复入阁的冯铨,以及即将返京的王绍微等人,也迅速围绕在皇帝周围,与王承恩、方正化等厂卫宦官势力相互呼应,形成了一个事实上的、以拥护皇权为核心的“保皇党”政治派系。
在这个新的权力核心的推动下,崇祯得以绕开残存的东林党势力的掣肘,以前所未有的效率,推行着一系列他认为能够“救亡图存”的政治和军事行动,进一步将权力牢牢地集中在自己手中。
当然,东林党及其同情者并未就此销声匿迹。他们虽然在朝堂上失去了往日呼风唤雨的能力,但在士林舆论、地方势力(尤其是在江南)中,依然拥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他们公开或私下地继续抨击皇帝的“暴政”,指责厂卫的“酷行”,甚至开始有文人团体秘密串联,准备发表檄文,“声讨”这位在他们眼中已经“疯癫”的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