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笔生花花公子 作品

第53章 宁武捷报(第2页)

就在大明君臣为宁武关的胜利而欢欣鼓舞,李自成为攻关受挫而暴跳如雷之时,在关外的盛京(沈阳),一场决定着另一个帝国命运的权力风暴,也刚刚落下帷幕。

清太宗皇太极,这位将后金(大清)带上巅峰的雄主,突然暴毙!由于他生前并未明确指定继承人,导致大清内部瞬间陷入了一场激烈的权力斗争和继位危机。这场危机,其凶险程度,丝毫不亚于当年明朝万历年间因册立太子而引发的“国本之争”。

主要的竞争者,是皇太极的长子、战功卓着、素有威望的肃亲王豪格,以及皇太极的弟弟、手握两白旗精锐、权势熏天的睿亲王多尔衮。两人背后各有大批旗主王爷和大臣支持,一时间剑拔弩张,大清险些因内讧而分裂。

最终,在各方势力的斡旋和妥协之下,为了避免两败俱伤,双方达成了一个折中的方案:由皇太极年仅六岁的第九子福临继位(即后来的顺治皇帝),而由多尔衮和另一位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手握兵权、野心勃勃的多尔衮,很快便将成为大清帝国实际的掌舵人——摄政王。

几乎就在崇祯皇帝接到宁武关捷报的同时,李自成大军受阻于宁武关、未能如预期般快速北上威胁京师的消息,也通过各种渠道,传到了刚刚稳定内部局势、成为摄政王的多尔衮耳中。

盛京皇宫内,多尔衮看着南边传来的军情,陷入了沉思。此时,他最为倚重的汉人谋臣范文程进言道:“摄政王千岁!如今中原大乱,明廷腐朽,流寇四起,正是天赐我大清入主中原之良机!李自成虽号称百万,然其所过之处,烧杀抢掠,民怨极大。我大清若此时出兵,不应以单纯征服者之姿态,而应高举‘为明帝复仇、吊民伐罪’之旗号,严明军纪,约束士卒,对百姓秋毫无犯,如此,则可收取中原人心,将李自成置于失道寡助之境地!得民心者得天下,此乃万世不易之理!只要能聚拢民心,则我大清力量,必将日益强盛,最终定能取大明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