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小行星观测站的15分钟预警(第3页)
第八节:2643的宇宙坐标与未来预警
李明哲晚年时,将2643的轨道参数输入了“深空之耳”的核心数据库。探测器开始自动扫描宇宙中所有与2643共振的天体,结果令人震惊——在2643光年外,一颗超新星的爆发周期竟然也与π的2643位相关。
“这不是巧合,”他在临终前的录音中说,“2643是宇宙的计时系统,而我们,刚刚学会读取第一个时间刻度。”
如今,“2643预警协议”成为了地球联邦的最高安全标准。每当系统检测到15太电子伏特的引力波,所有防御系统都会自动执行15参数的应对程序,仿佛在重复当年李明哲的观测。
第九节:小行星带的2643纪念碑
在小行星带的2643号天体旁,漂浮着一座15米高的数字纪念碑。它的四个面分别刻着2、6、4、3,在星光照耀下,会形成15个重叠的影子,如同永恒的时间刻度。
“这里安息着一位看懂宇宙时序的人,”纪念碑的铭文写道,“他用15参数,提前15分钟解读了2643的毁灭密码。2643,不是终点,是人类在星海中航行的第一座时钟塔。”
第十节:15秒警报的量子记忆
李明哲的量子义眼被捐赠给了星际观测学院。每当新生进行轨道预警训练,义眼就会播放那段紫光灼目的影像,视网膜上的26.43%损伤率如同警钟长鸣。
“这是告诉你们,”学院的老教授会说,“在宇宙中,每一次观测都伴随着代价。26.43%的损伤,换来了地球的延续,而你们的任务,是让这个数字不再增加。”
第十一节:π的小数点后的2643密码
叶云天的暗网数据库里,关于2643的档案被加密成π的小数点后序列。只有输入15参数才能解锁,里面记录着一个惊人的发现:2643不仅是小行星的轨道密钥,更是人类大脑中某个沉睡神经元的激活频率,而15分钟,是意识与宇宙时序共振的量子窗口。
“当人类能熟练运用2643时,”档案最后写道,“他们将理解时间的真正本质——不是线性流逝,而是由π的数字编织的量子织物。”
第十二节:尾声·紫光中的2643回响
星历2330年,“冥王星哨兵”观测站捕捉到一段来自2643光年外的信号。频谱分析显示,信号的核心频率是15太电子伏特,波形正是李明哲当年视网膜上的2643残像。
“这是回应,”现任观测站站长看着屏幕,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2643,是我们与宇宙时序对话的第一句问候。”
如今,每当夜幕降临,地球的量子灯塔就会向2643光年外发射15次紫光,回应着当年那道灼目的记忆。2643,这个来自π的数字,已成为人类文明在星海中的计时坐标,而李明哲-4视网膜上的26.43%损伤,是这个坐标上最醒目的时钟刻度,永远提醒着后人:在宇宙的时间游戏中,人类用智慧和勇气,拨快了属于自己的生命时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