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李鸿章的分析
慈禧太后思量一会,才又不解道:“既然他是那般的书呆子,那么洋人为什么支持他们呢?”
对于同样是读书人出身的康有为、梁启超,李鸿章太熟悉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同样是书生,他们只会空谈和满腔热血,没有政治谋略和经验,也缺乏起码的政治手腕和妥协精神。,小!说-宅` -勉/沸′越\渎^
因而,依靠着他们进行改革,肯定是绝难成功的。李鸿章很首接又没好气地说道:“那是洋人们不了解大清的国情,把大清的读书人都当成他们那边的读书人。等洋人们了解了这些文人们都是些什么角色之后,别说支持,就是躲避,怕也来不及了。”
慈禧太后听后先是一愣,接着微笑道:“难得见你这样说读书人!”
一个“你”字拉近了距离,表明慈禧太后知道李鸿章站在哪边了。
李鸿章自然听明白了,便笑道:“微臣,是站在对的这边,凡事总要有是非观念吧!”
慈禧太后满意地点了点头,才又道:“那你如何看待变法?”
李鸿章当然希望暮气沉沉的大清朝有所改善,也希望那些腐朽的观念和人物在变法的暴风雨中得到濯洗。有时候,李鸿章甚至希望一场突如其来的变革暴风雨,将这个腐朽的朝廷冲得一干二净,一了百了。′r`a?x~s_w_.¢c!o-m,像从美国回国那时候便有这一种冲动。
当然,这样的想法,是李鸿章一时的想法罢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李鸿章还是千方百计地想着补救的清王朝,并从中去维护自己和淮系集团的利益。
在李鸿章看来,变法要注意方式方法,要有策略。没有策略,再好的变法初衷,最终也只是南柯一梦,只是虚无缥缈的口号罢了。
实际上在李鸿章与康有为之间,有关维新的想法和主张是有很多相同点的,无论是光绪倡导的“中体西用”,还是康有为的“尊君权”,都与李鸿章的主张相近。
只不过,李鸿章从来不以这样的过激而高调的方式来进行操作,也不想大张旗鼓地提出口号。
李鸿章不看好变法的原因,还在于他深深了解光绪帝。只不过李鸿章对于皇帝不好首接评价罢了。觉得他迂腐而懦弱,意志薄弱,神经过敏,他的人品、才干、意志力等,都谈不上能担当大任,更谈不上扭转乾坤。对这一点,洞察人情的李鸿章岂能不明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