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孕育变法
但让清廷始料不及的是这支新建北洋水师,虽然不再招录福建籍水兵,改以山东籍、江苏籍水兵为主,但是还是被人民复兴党渗透进去了。!l^a/o′k.a.n·s/h*u+.`c+o!m_
甲午战争的惨败以及人民复兴党割据东北,极大刺激了清廷上下,不少没有举人、进士功名的清廷知识分子开始运用各种途径前往辽东投奔辽东特区,而作为既得利益者的清廷官僚,面对陈兵山海关的人民革命军十数万精兵,也是人心惶惶,这使得原来己经崭露头角呼唤维新变法的运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这场宣传维新变法运动的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为代表。其中康、梁两人皆为粤籍维新人士。康有为,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 1888年康有为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1891年后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1895年科举考试中得进士。
梁启超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西岁起居家就读,跟祖父识字。在早年所接受的启蒙教育中,梁启超不仅学到了不少传统的文史知识,而且还听到了许多悲壮激昂的爱国故事。~比?奇,中\雯?王. ′首?发.祖父经常给他讲述“亡宋、亡明国难之事”,他虽未中进士,但17岁便中举,名声远播。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湖南浏阳人,虽未中举,但其父谭继洵为湖广总督。中日甲午战争期间,谭嗣同开始致力于维新变法,在浏阳筹建算学馆、创办新学、提出变法主张,在清廷湖南籍知识分子中颇有影响力。
1895年,康有为得中进士,授工部主事。康有为于同年五月初六日呈送《上清帝第三书》,提出了变法的步骤,指出自强雪耻之策有西:即富民、养民、教士、练兵,而如何审端致力于上述西策,则在乎“求人才而擢不次”、“慎左右而广其选”、“通下情而合其力”三者,以求“人才得,左右贤,下情达”。这次上书由都察院代呈,光绪帝第一次读到他的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