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论山东守势(二)(第2页)
翌日,袁世凯便匆匆带着补给队伍离开岫岩城。¢精-武^暁?税*蛧\ -勉¢费`阅-渎*
送走袁世凯之后,岳天又要开始忙碌起来了!这军令状立的可是九个月收复凤凰城,而凤凰城及大孤山城日军有两三万,要进行攻坚战必须有足够的重炮!现在这岫岩城的武器弹药都是靠清廷补给,一枪一炮都造不了!甚至整个岫岩城里都没有一台蒸汽机。为了长期发展,必须将岫岩城建设成为一个可靠的后勤基地。
于是,袁世凯走后第二天,岳天便召集金州军骨干开会,决定在岫岩掀起新一轮大规模建设。
在军事上,改用后世训练军队的方法训练金州军,同时加大军校建设,利用训练之余对金州军骨干进行培训。在经济上,通过自己携带穿越过来的军用手机,绘制了炼钢炉、蒸汽机等设施、设备图纸,提高了原有小型钢铁厂的产量,达到月产30吨的水平,使其产品能达到现代枪管、炮管要求,创建火药厂、手榴弹厂、地雷厂、子弹复装厂等,新建煤厂,设计和推广蜂窝煤,增加金州军的资金来源。在文化上,职业学校获得了固定办学场所,由他和金州军中的工匠,培训各行各业的技师。
岳天忙了快一个礼拜,便不得不停下来了。因为他收到了来自盖平宋庆的信件。原来这光绪皇帝为嘉奖此番连战连捷,便了派了刚中了状元的翰林院修撰张謇为钦差前来劳军。
这个宋庆见皇帝如此之重视,有心在钦差面前露一手,便组织了这次盖平检阅。
本来翰林院修撰只不过是一个虚职吧,但是这张謇可不是简单的人物,他乃是光绪帝老师翁同龢的六大门生之一,乃是帝党人物。
张謇早先在淮军吴长庆军中作文书工作,与那袁世凯可谓吴长庆文武两招牌,左膀右臂,与那袁世凯也相当熟悉。
只不过由于政治理念不一样,再加上经历不同,张謇最后投入了帝党。当然这主要还是因为翁同龢提携有关。
从1885年起,翁同龢、潘祖荫等对张謇就有了提携之意,特别是“期许甚至”、“荐而不中”,几次误把他人卷子认作张謇而取中会元,更说明了提携心情之迫切,因而才有甲午恩科试时翁同龢的志在必得。(张謇34岁应礼部会试不中;37岁赴会试,试卷为无锡孙叔和所冒,孙中而张落;38岁应会试,场中误以陶世凤卷为张謇卷,陶中“会元”而张落第;40岁赴会试,试卷又被武进刘可毅所冒,刘中会元而张又落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