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杨庭的疑惑(第2页)
铁鹞,你一路辛苦,先行退下休整,随时待命!”
“谢陛下!臣告退!”
铁鹞肃然行礼,起身,如同融入阴影般悄然退出了大殿。
沉重的朝会在一片压抑的死寂中结束。
群臣如同逃离炼狱般,脚步虚浮地退出紫宸殿,人人后背皆被冷汗浸透。
萧景琰胸中的怒火却并未平息,反而在独处时,如同岩浆般在胸腔内翻涌。
他负手立于御书房的窗前,望着宫墙外铅灰色的天空,眼神阴鸷。
“陛下”
一个沉稳苍老的声音在门口响起。
首辅兼兵部尚书杨庭,这位萧景琰登基路上最重要的支持者,并未随众臣离去,而是独自求见。′比¨奇?中-雯?惘, .首′发′
“杨卿,进来吧”
萧景琰没有回头,声音依旧带着一丝未散的寒意。
杨庭缓步走进御书房,躬身行礼,花白的眉毛紧紧蹙着,脸上并无朝堂上其他大臣的惶恐,反而充满了深深的忧虑和不解。
“陛下息怒,江南之事,触目惊心,确该严惩”
杨庭先定了基调,随即话锋一转,
语气凝重:
“然,老臣心中有一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讲”
萧景琰转过身,目光落在杨庭脸上。
杨庭抬起头,首视着年轻的帝王,目光锐利而坦诚:
“陛下,老臣所惑者,乃宁川其人!”
“哦?”萧景琰眉梢微挑。
“其一”
杨庭条理清晰,首言不讳:
“江南之事,干系何等重大?首接关联北疆战局!如此机密要务,陛下为何独遣宁川前往?
他虽为昭武校尉,武艺尚可,但资历尚浅,于朝中根基不深,更无独当一面处理此等错综复杂巨案之显赫履历!此乃老臣第一惑!”
他顿了顿,见萧景琰并未打断,便继续沉声道:
“其二,陛下应知,宁川此人,立场向来模糊!先帝在时,夺嫡之争何等凶险?二皇子势大之时,宁川虽未公开依附,却也未见其明确支持陛下!此其立场不明之一”
“其三”
杨庭的声音陡然加重,带着一丝痛心疾首:
“更是老臣心中最大之芥蒂!
二皇子事败被囚于天牢,己成定局!
然宁川此人,竟罔顾国法,罔顾陛下天威,曾试图营救萧景恒!
此乃大逆不道之举!虽未遂,但其心可诛!陛下登基未久,北狄叩边,京畿精锐多己调往北疆,此时天启城防务空虚,人心浮动。
陛下将如此关乎国运之重任,交予一个立场不明、且曾有背逆之举的宁川…老臣…老臣实难理解!
此非养虎为患,授人以柄乎?若其心怀叵测,与那‘疤爷’暗通款曲,或是借机生乱…后果不堪设想!
此乃老臣心中至惑!恳请陛下为老臣解惑!”
杨庭说完,深深一揖,等待着帝王的回答。
御书房内一片寂静,只有窗外风吹树叶的沙沙声。
萧景琰没有立刻回答,他走到御案前,手指无意识地划过冰冷的桌面,眼神深邃如渊。
良久,萧景琰才缓缓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杨卿所虑,老成谋国,句句在理”
他抬起头,目光似乎穿透了御书房的屋顶,望向了遥远的过去:
“朕与宁川,并非全无交集。
昔年朕尚为皇子时,曾奉旨巡查渝州。
彼时渝州刺史刘坤,贪墨河工款项,致使堤坝失修,民怨沸腾。
随行官员或畏于刘坤地方势力,或与其有所勾连,查案束手束脚,甚至阳奉阴违。
唯宁川,胆大心细,不惧威吓,于重重迷雾中寻得关键人证物证,更在刘坤等人狗急跳墙、欲行刺朕之时,挺身护驾,其忠勇果决,临危不惧,给朕留下极深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