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紫麻的雷芝 作品

第288章 发展规划,更上一层(第2页)

"还能加入区块链技术,确保数据不可篡改。"王伟兴奋地补充,"这样高端客户就更信任我们的产品质量了!"

第四是"人才振兴工程"。建立村级职业培训学校,培养茶艺师、民宿管家、文创设计师等专业人才;设立创新基金,支持村民和返乡青年创业;甚至计划与高校合作,开设茶文化相关专业课程。

"最关键的,是要让每个村民都成为青山村的'形象大使'。"夏澜展示了一张对比图,"从茶园到餐桌,从民宿到商铺,服务标准化、特色化、人性化。"

规划初稿讨论热烈,但争议也随之而来。最大的分歧在于生态保护区的划定——夏澜坚持将东山头30%的优质茶园划为绝对保护区,禁止任何开发。

"这可是最好的地块!"村委老王急得直拍桌子,"搞几个高端民宿,一年能多赚几百万!"

"老王,记得咱们村的'水浸茶'怎么来的吗?"夏澜反问,"正是因为保留了自然生态,才有那场洪水带来的特殊风味。生态是我们的金饭碗,不能砸了换铜板。"

争论持续到深夜,最终夏澜的坚持得到多数支持。保护区不仅不开发,还要种植更多本土树种,打造"生态茶园"示范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规划定稿那天,夏澜特意安排在古茶坊遗址举行仪式。张德福老人穿上珍藏的茶礼袍,主持了一场简朴的祭茶仪式。袅袅茶香中,村干部和村民代表依次在规划书上签字,象征着承诺与责任。 "夏书记,这规划好是好,可钱从哪来?"签字后,李婶小声问道。

夏澜早有准备。她展示了多元筹资方案:村集体出资30%,申请各级扶持资金30%,剩余40%通过合作经营引入社会资本,但村民必须保持51%的控股权。

"还有这个。"她神秘地拿出一份意向书,"省文旅集团看中了我们的规划,愿意投资共建研学基地,但必须确保文化原真性和生态保护。"

一周后的县级答辩会上,青山村的规划引起轰动。评委们盛赞其"既有战略高度,又接地气",特别是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平衡的设计,被作为典范在全县推广。

"夏澜同志,"答辩结束,县委书记特意留下她,"你们这个规划,我看不止县级水平,完全可以申报省级乃至国家级试点。"

带着这份肯定,夏澜回村立即启动了"规划落地百日攻坚"。第一个变化是成立了"村民议事厅",每月邀请村民代表讨论规划进展,收集意见建议。

第一次议事会上,李婶的提议让人眼前一亮:"咱们能不能搞个'亲子茶艺课'?城里孩子来玩,家长最愁没处学东西。"

这个建议被迅速采纳。两周后,"小小茶博士"课程上线,包含采茶、识茶、泡茶等简单有趣的环节,最后颁发可爱的证书。首批20个名额秒光,成为新的营收增长点。

张德福老人则带着徒弟们开始整理《青山茶道》教材。他们白天照常劳作,晚上围炉夜话,将几十年的经验转化为文字和影像。县文化馆派来专业团队协助,用3d扫描记录老人的每一个手法细节。

"我这把老骨头,还能上电视哩!"老人看着屏幕上自己炒茶的立体影像,笑得合不拢嘴。

最忙碌的是王伟的科技团队。他们要在三个月内完成智慧茶园一期建设,安装上百个传感器,搭建数据中心。年轻人们昼夜奋战,常常工作到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