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营销创新,扩大影响(第2页)
张德福愣了一下:"打小跟着我爹学,算起来...快六十年喽。"
"六十年..."苏雨轻声重复,眼神闪烁,"能让我试试炒茶吗?"
在张德福的指导下,苏雨笨拙地尝试了铁锅炒茶。热气熏得她满脸通红,手上还被烫了个小泡,但她坚持完成了整个过程。当第一泡自己参与制作的茶叶入口时,她的眼睛亮了起来:"这味道...不一样!"
当晚,苏雨住在李婶的民宿。原本安排的"标准间"被她婉拒:"我想住最普通的那种,和村里人一样的。"
李婶只好把自己儿子结婚前住的房间收拾出来——简朴的木质家具,洗得发白的蓝格子床单,窗台上还摆着几个手编竹篮。出乎意料的是,苏雨非常喜欢:"这才有味道!"
第二天清晨,夏澜发现苏雨已经独自在村里转悠了。她没去打扰,只是远远看到苏雨在拍早起的农妇喂鸡、孩童背着书包上学、老人在井边打水...这些最日常的画面。
临别时,苏雨握着夏澜的手:"夏书记,你们村很特别。不是那种刻意打造的'美丽乡村',而是...活着的乡村。我会好好呈现它。"
夏澜送她一份特别的礼物——一包张德福亲手炒制的茶叶,和苏雨自己参与制作的那一小袋。"记得回来看看,"她笑着说,"青山村会一直在。"
苏雨离开后,村里人都很忐忑。"她真能帮我们宣传?"李婶半信半疑,"我看她拍的都是些平常事,没啥特别的。"
夏澜却信心十足:"正因为平常,才真实。现在游客最反感过度包装的'假乡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周后的晚上,小刘突然在微信群炸出一串惊叹号:"爆了!爆了!苏雨的视频爆了!" 她发布的《千年茶村里的慢生活》短视频,以张德福采茶的身影开篇,穿插茶园日出、铁锅炒茶、孩童嬉戏等画面,配以简单的文字:"在青山村,时间很慢,茶很香,人很简单。"
这条不足三分钟的视频,一夜之间点赞突破200万,转发量超过50万。评论区炸开了锅:
"这才是真正的乡村!"
"老茶农的手艺太绝了!"
"求地址!周末就去!"
更惊人的是,"#青山村慢生活"的话题阅读量迅速破亿,登上平台热搜。青山村的官方账号粉丝一夜暴涨十万,咨询电话被打爆,民宿预订排到了两个月后。
"夏书记!夏书记!"第二天一早,小李气喘吁吁地冲进村委会,"县城来电话,说省电视台要来采访!还有几家旅行社想谈合作!"
夏澜却异常冷静:"别急,这是机会也是挑战。突然的流量可能带来过度商业化,我们必须守住青山村的'魂'。"
她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制定应对策略:控制单日游客数量,保护茶园生态;加强村民培训,防止哄抬物价;成立接待小组,确保服务质量。
同时,"青山印象"小分队抓住这波热度,迅速推出系列内容:小林负责的"茶香四溢的日常"vlog展示村民真实生活;王伟策划的"寻味青山"记录传统美食制作;小刘则开通了直播带货,销售村里的茶叶和手工艺品。
省电视台的采访很顺利。当记者问及"网红效应"时,夏澜的回答朴实而深刻:"我们不想做昙花一现的网红村,而是希望人们因为真心喜欢青山村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