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三善 作品

第188章 陶艺烧成的建筑温控系统改造

郭静的陶艺工作室总飘着松柴燃烧的味道。那气味裹着陶土的腥甜钻进鼻腔时,赵环正蹲在老式柴窑旁,手指抚过窑壁砖块接缝处的黑垢。温度计的红色液柱卡在680c,而郭静刚往火膛里添了半捆松枝,火苗卷着烟窜上来,在她睫毛上投下细碎的阴影。 “第七窑了。”她用防火钳拨了拨火,火星子溅在青砖地面上,“还是在560c的时候裂,像被什么东西从里面撑开似的。”

赵环起身时膝盖发出轻响。他带来的帆布包里露出半截蓝色图纸筒,边角沾着设计院草坪的草屑。上周郭静在电话里说这话时,他正在改美术馆穹顶的保温层参数,笔尖悬在“传热系数k值”那一栏,忽然想起她描述陶坯开裂时的语气——不是懊恼,更像惋惜,仿佛那些裂纹是有生命的叹息。

“柴窑的温度场分布本来就不稳定。”他从包里抽出红外测温仪,镜头对准窑门缝隙,“就像老房子的暖气,北边房间永远比南边低两度。”

郭静笑起来时,鬓角碎发被火烤得轻轻颤动。她知道他说的是他们现在住的那栋老公寓,去年冬天他花了三个周末重新排布暖气片,用CAd图计算每片暖气片的散热范围,最后在客厅角落加了组对流式的,说“这样你深夜捏陶时脚边就不会冷了”。

测温仪的数字在320c到710c间跳荡。赵环蹲下身,在速写本上画下窑体截面图,用铅笔标出三个温度异常区:“你看,火膛正对的这面窑壁温度最高,但斜对角的拐角始终差150c,就像建筑里的‘冷桥效应’,热量沿着砖块缝隙跑掉了。”

郭静凑过来看时,发梢扫过他手腕。速写本上除了窑体结构,还画着几行小字:“黏土烧结临界温度区间550-600c,需稳定保温≥40分钟”,字迹棱角分明,像他设计的建筑线条。她忽然想起上周他送来的那盆琴叶榕,花盆是她烧裂的残次品,他却在盆底钻了三个排水孔,说“孔位呈等边三角形,利水又稳当”。

“建筑的温控靠的是系统,不是经验。”他把测温仪递给她,“你试试每半小时测一次这三个点,记录下来。”

郭静接过仪器时,指尖触到他掌心的薄茧——那是常年握绘图笔磨出的,不像她的手,指腹嵌着洗不净的陶土色,虎口处有被窑火烤出的浅褐色印记。她忽然想起他们第一次在画廊见面,他指着那幅《星夜春水》说“水面反光角度不符合光学原理”,她却觉得那片歪斜的光斑像极了窑变时偶然出现的银河纹。

改造方案在第五天深夜成型。赵环的图纸摊满客厅茶几,郭静泡的粗陶茶壶里飘出岩茶的焦香。图纸上,柴窑外围被圈出一层浅灰色区域:“用硅酸铝保温棉做内衬,厚度5厘米,像给窑穿件羽绒服。”他指着另一条红色虚线,“再加个侧火孔,让热气流形成循环,就像建筑的新风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