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陶窑通风口的建筑流体力学计算
暮色漫进工作室时,郭静正蹲在陶窑前,用铁棍拨弄炉膛里未燃尽的松木。火星子带着短促的噼啪声跳起来,映在她沾着陶土的手腕上,像串转瞬即逝的金镯子。窑口的热浪卷着松木的焦香漫出来,与窗外渗进的春夜凉气相撞,在她睫毛上凝出层极薄的水汽。 “第三窑还是不行。”她转头时,发梢扫过肩头的围裙,落下几星土黄,“这批青瓷的开片总带着杂色,像是……像是火焰在里面喘不上气。”
赵环站在工作台旁,指尖刚抚过一只待修的坯体。陶土的湿度还没褪尽,凉丝丝地沁进指腹,像握着块会呼吸的云。他顺着郭静的目光看向那座半旧的柴窑——红砖砌就的窑身带着经年累月的烟火色,侧面的通风口用块锈迹斑斑的铁板挡着,只留道不规则的缝隙,风从里面穿过时,发出细碎的呜咽。
“我下午查了柴窑的基础构造,”他拿起桌边的卷尺,金属尺身展开时带起轻微的嗡鸣,“通风口的截面积、角度,会直接影响进风量。你说的‘喘不上气’,可能是气流在炉膛里形成了湍流。”
郭静挑眉时,鬓角的碎发被窑火烘得轻轻颤动:“湍流?听起来像你们建筑图纸上的词。”她起身时膝盖碰倒了装窑具的木箱,里面的耐火砖发出沉闷的碰撞声,“我师父说,通风口得‘藏气’,留三分缝隙给火‘回头’,太敞亮了,釉色就飘。”
赵环已经蹲在通风口前,卷尺的一端抵在砖缝里。他的侧脸在暮色与火光的交界处,下颌线绷得很直,像他画建筑剖面图时用的铅笔线。“三分缝隙是经验值,但‘回头’的火,本质上是气流遇到阻碍形成的回流。”他报出一串数字,“高度23厘米,宽度11厘米,倾角大概30度……这个尺寸,进风量在理论上会形成局部高压区。”
郭静凑过去看时,闻到他衬衫上淡淡的墨水味,混着窑火的香气,竟有种奇异的协调。“局部高压区?”她伸手比了个弧度,“我只知道,火在里面打转的时候,釉料会像被揉皱的丝绸,开片里会裹着灰。”她指尖划过窑壁的砖缝,那里积着层薄薄的窑汗,“就像人叹气时,总要把气含在喉咙里半秒,才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