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三善 作品
第144章 BIM 模型与陶轮转速的参数对冲
赵环的指尖在触控板上划出一道精准的弧线,Bim模型里的美术馆中庭随即展开立体剖面。虚拟灯光沿着预设轨迹流淌,在灰色网格构成的空间里切割出明暗交界线,像他用铅笔在草稿纸上反复推敲的晨昏线。 “这里的悬挑弧度必须控制在2.7米,”他放大模型右下角的参数框,“陶装置的承重节点要嵌入钢结构预埋件,误差不能超过五毫米。”
郭静正对着速写本勾勒陶片堆叠的形态,闻言笔尖一顿,陶轮转动时形成的自然弧度在纸页上洇出淡墨痕迹。她抬眼看向屏幕,那些闪烁的蓝色尺寸线像捆住蝴蝶的细铁丝。
“陶土在窑变时会有3%的收缩率,”她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铅笔末端的橡皮,“就像面团发酵,你没法让它精确到毫米。”
工作室的落地灯把两人的影子投在白墙上,赵环的影子随着鼠标移动,带着建筑线条般的利落;郭静的影子却总在晃动,像她揉泥时手腕转动的韵律。茶几上摊着项目招标文件,赵环用红笔标注的“±0.5mm”与郭静用蓝笔圈出的“自然垂坠感”形成刺眼的对峙。
“我可以在模型里预设收缩量,”赵环调出材料数据库,屏幕上跳出一串陶瓷物理参数,“输入3.2%的线性收缩系数,让工厂预制模具时就做好补偿量。”
郭静忽然笑出声,指尖点了点他的电脑:“赵建筑师,你见过陶轮上的泥巴吗?它在旋转时会呼吸的。转速快了,口沿会薄得像蝉翼;慢了,弧度就会沉甸甸地垂下来。”她起身从陶艺工具箱里捏出一块湿润的陶土,在掌心搓成纺锤形,“就像现在,我用每分钟80转的速度拉坯,和120转拉出的形态,连我自己都没法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