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实用主义的艺术萌芽
郭静在工作室里,四周弥漫着陶土特有的气息。她的母亲坐在一旁,眼神有些好奇又带着几分小心翼翼,手里正拿着一块陶土,像是在琢磨着什么。郭静不时抬眼看看母亲,心里既期待又有些疑惑,母亲向来秉持实用主义,对她那些抽象陶艺作品多有不满,今天却主动走进工作室,还拿起了陶土。
郭静停下手中正在拉坯的动作,轻声问:“妈,你想试试吗?”母亲抬起头,眼神中闪过一丝犹豫,随后点点头:“我看你成天摆弄这些,也想试试。”郭静起身,走到母亲身边,耐心地指导:“妈,揉泥的时候要像哄孩子一样,温柔点,让陶土感受你的手劲。”母亲依言开始揉泥,动作有些生疏,但神情专注。
在郭静的记忆里,母亲一直将陶艺视为糊口手艺,强调陶碗能装三碗饭才是好碗,注重实用性远多于艺术性。可今天,母亲的举动似乎透露出一些不一样的信号。郭静看着母亲,思绪飘回到过去。小时候,她看着外婆烧制陶碗,满心都是对窑火神奇变化的憧憬。而母亲却总是在一旁念叨着成本、利润,将陶艺简单地归结为一种生存手段。郭静在美院叛逆期用泥巴捏“破碎的月亮”时,母亲更是满脸的不理解,觉得那是浪费时间。
母亲一边揉着泥,一边自言自语:“我以前总觉得,陶土就得做成实实在在能用的东西,好看不好看不重要,能卖钱才是关键。可看着你做那些,虽然卖不出去,心里却慢慢觉得,好像也有点不一样。”郭静听着母亲的话,心中泛起一丝暖意。她知道,母亲正在经历一种转变,从纯粹的实用主义,开始向艺术的方向试探。
郭静继续引导母亲:“妈,你看,陶土其实很有灵性,你带着不同的情绪揉它,它的状态也会不一样。高兴的时候,陶土好像都更听话。”母亲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手上的动作渐渐熟练了些。她开始尝试将陶土捏成一个茶杯的形状,虽然手法并不娴熟,但那份认真劲儿让郭静有些动容。
随着时间的推移,母亲手中的茶杯逐渐成型。她在茶杯的一侧捏出了一个简单的笑脸,那笑脸虽然歪歪扭扭,却带着一种质朴的纯真。母亲看着自己的作品,脸上露出一丝羞涩的笑容:“我想着,喝茶的时候看着高兴,也算有用。”郭静看着这个带着笑脸的茶杯,眼眶微微湿润。她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茶杯,更是母亲从实用主义迈向艺术萌芽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