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磕个头放俩屁,排场没有丢人多!”(第2页)
其次,逝者的一生,不算波澜壮阔,也可以说曲折多变,也有酸甜苦辣,人之已逝,其言也善,他能够回到家乡,安葬到家乡的土地上,说明他的内心是怀着对家乡的热爱的。
然后,他这一生只是过得坦然了一点,但绝对不能说是作恶多端,因为他也只是一个普通平凡的小人物,他的逝去理应得到祭奠。
最后,无论从风俗上还是情理上,他的逝去也应该体面,最起码他是一个生命!
理清了这几点思路,我很快就组织好了司仪稿,经过我们团队人员的仔细谈论和推敲,认为这些司仪稿完全没问题了,足以撑起葬礼的全部流程。
第二天,我和司仪孙哥,以及另一个礼仪员,我们三人就拉上设备,赴家属家里为逝者执行葬礼。
第一天的仪式都在下午,灵堂开棚仪式、祖坟请祖仪式、祭灵仪式等环节,都没有什么问题,孝子女的表现也中规中矩,让人看不出来什么异样。
第二天,也就是逝者下葬的当天,这一天上午是葬礼仪式中最忙碌的时刻。
孝子女的亲朋好友都会在这一天上午集中来吊唁,送别逝者最后一程,特别是逝者的娘家人,也就是孝子女的姑表,他们的到来往往决定着一场葬礼的质量。
这天上午,问题出现了!这是很让人心痛的问题,也是农村社会很常见的大问题!
按照当地葬礼习俗,娘家人来了之后,所有孝眷都需要身穿孝服,手拿哭丧棍(一种用柳树枝做成的祭祀品),在葬礼执行人员的引导下,男孝眷站成一列,女孝眷站成一列,到村口去迎接。
到了村口,娘家人已经在等候,这时候,我分明看见,娘家人竟然都在嘻嘻哈哈地发笑!
即使是在司仪孙哥说迎宾话术的时候,他们还在交头接耳,根本没有那种悲伤的气氛,孝子女也不好说什么。
为首的那个,应该是逝者的娘家侄子,大腹便便的样子,满脸肥肉,从面相上看,有三十多岁,很油腻,很邋遢,也很滑稽!
他满不在乎地引领着几个跟随者,前往治丧现场走去,对跪在两列的孝眷不闻不问。
按理说,娘家人在葬礼现场是最受尊敬的一群人,但是他们的样子丝毫让人感觉不到对葬礼的敬畏!
罢了罢了,葬礼上很少见这样的人,我们不予理会。
“三请三让”(当地的一种规矩和习俗)之后,娘家人开始准备进灵棚行跪拜礼。四位孝眷作为陪祭,跪在灵棚两侧。
杨家的院子有点小,治丧现场不是那么开阔,灵棚内可用面积一共12平方,加上司仪、两个礼仪员站位、祭台、四个陪祭的孝眷,灵棚内只剩下很小的空间,灵棚外的空间也不大,所以娘家人十多人站在那里,显得有些狭小。
但这些人,丝毫不认为这是葬礼现场,丝毫感觉不到他们即将向逝者行敬畏的跪拜礼!他们竟然在挤挤扛扛,甚至有人因为太拥挤而发出了笑声!
“咱这几个人都是娘家人是吧?”司仪孙哥有点看不下去,赶忙去维持秩序,“咱们准备行啥礼?要不行个二十四拜?”
一般,娘家人行礼,按照风俗习惯是需要行二十四拜礼的,况且这十多人都是壮年,行二十四拜礼,磕二十四个头,十来分钟时间,是完全说得过去的!
“太麻烦!太麻烦!”为首的娘家侄子嗤之以鼻,“简单点简单点,磕四个头妥了!”
其他人听到司仪建议他们行二十四拜礼,都纷纷摇头,那意思是嫌太麻烦,太累!
但这种比较庄重的场合,娘家人就磕四个头,在农村传统葬礼风俗中是说不过去的,甚至会对孝眷的心理带来很大伤害!
所以,吊唁的宾客按照规矩,是需要行重礼的!
“这样吧,行个十八罗汉吧,磕十八个头!”司仪孙哥看到这种情况后,选择了折中的一套礼仪。
“我们不会行礼啊!”那个胖子满脸不在乎地说道,“简单行行礼吧!”
“十八罗汉,啧啧……”
“唉……”
“嘿嘿,磕十八个头……”
“费那么多事干啥……”
虽然,人群中交头接耳的声音虽然很小,但还是能够听得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