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东东 作品

第6章 “这枚戒指是从老祖先坟里挖的,你就戴上吧!”(第2页)

大概两个小时后,两座先人坟墓已经清理拾敛完毕,所有的随葬品和灵骨已经被发掘出来安置妥当,众人又再一次鸣炮、烧纸、行祭拜礼,表示迁坟工作该进入下一步了。

接着,众人又开始回填这两座先人坟墓,把挖开的墓穴重新填土,为了以后开辟宅基地之用。

在众人的见证下,大家逐一清点每个墓穴里的随葬品,为了在迁葬的时候,恢复原有的葬法,不惊动祖先的在天之灵。

这些随葬品,大部分都是一些常见的饮食用品,如碗、盘子、罐子等等,年代很近,属于清末民初时期,所以没有什么考古价值,加之由于是家族墓,村民们谁也不会打这些随葬品的念头。

但是,在随葬品里,发现了一枚镶着玉石的金戒指,这是唯一一件看起来比较昂贵的东西,当然,这枚戒指并不一定是随葬品,有可能是墓穴的主人生前就戴着的,去世后也随着主人进了坟墓。

对于两座墓穴的主人,村民们几乎都不清楚他们姓甚名谁,这时候,有人从人群里推出来一位坐着轮椅的老太太,这位老太太大家都很熟悉,村子里的老寿星赵卢氏老太太。

老太太已经90多岁,出生在卢冢村,嫁到了附近的赵庄村,因丈夫当年当兵打仗战死在沙场,老太太守了一辈子寡,跟着仅有的一个女儿(女儿后来嫁回到卢冢村),一直生活到了现在。

老太太身子骨还行,就是走路不稳当了,亲人怕她走路摔着,就一直让她坐着电动轮椅外出活动,她耳不聋眼不花,说话吐字清晰,精神状态根本就不像一个90多岁的老人。

老人咂巴着缺牙的嘴,眼睛里有些泪花,在众人期盼的眼神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上个世纪20年代,赵卢氏老太太刚记事不久,还是一个小女孩。那个时候,由于清朝刚被推翻几年,民国也才刚建立不久,在偏僻又封闭的中原豫东小村庄,几乎得不到世界的任何消息,村民们一直以种地为生。

但是,在当时的世界各地,大炮的轰隆声一直不断,社会动乱,民生凋敝,中国仍然是个积贫积弱的国家,村民们的愚昧,从脑后一直拖着的长辫子就能看出来。

那时候,清朝已经灭亡了好几年,但是村里的男性还都拖着长辫子,女性还是要裹脚。民国发生的一切,好像并没有给这个小村子带来什么影响,村里的一切沿袭的仍然是清朝那一切。村里的当家的,就是老族长,掌管着村里的一切事物,是村里名义上的最高“领袖”。

村里仅有一位教书先生,这两座坟墓,其中一位就是这位教书先生的,名字叫卢鸿存。

当年,他也是村里唯一一个不留辫子的男性。卢鸿存在当时是一位思想进步的青年,他曾经在天津上过学,接受过当时先进的思想,为了报国,他选择回到村里,义务教书,把新知识新思想传授给村里的孩子们。

封建思想是根深蒂固的,从明末清初就存在的小村子,几百年来所形成的教条是难以撼动的。

虽然卢鸿存学识渊博,思想先进,又义务教孩子们读书识字,但是,他毕竟是一个一个不留辫子的人,他把清朝那一套落后的东西完全摒弃了。他这样一个异类,去教一群留着辫子的孩子,终归是会受到排斥的,其中,最为排斥的就是老族长。

老族长当时的年龄已经70多岁,出生于清朝鸦片战争时期,受清朝社会影响,他成为村里思想最为顽固的人之一。

他认为,清朝虽然灭亡了,但社会还是那个社会,还应该遵循礼法,听从管教,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基本的装束都不能变,作为男人,那就是长袍马褂、对襟小坎肩,如果穿西装打领带,乱了章法,那就是欺祖灭宗!

而在村民眼里,卢鸿存就是个大人物,还是一个异类,虽然对他崇拜,但是顽固思想的作祟,让附近村子里的人,都不敢给他说媳妇儿,而他不知道的是,有一个女孩儿,已经把他放在心中,这个女孩就是老族长的收养的义女,算是他最小的女儿卢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