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2章 治理巴蜀
赵王元八年七月初四。
魏公子信陵君病故。
各国闻魏公子病故,皆派人入魏吊唁。
魏公子临死前,嘱咐魏王增重用丞相姚贾,又请自己的门客们改投姚贾,继续为魏国效力。
朱亥、石冰等人遵从魏公子遗命转投姚贾,张耳、陈余等人则留在信陵,为魏公子守灵。
姚贾担任相国以后。
魏王增向之问策。
“丞相,仲父病故,不知丞相以为,我为国今后能何去何从?”
姚贾对曰:“今天下赵强而诸国弱,魏国只有侍奉赵国,才能求得一线生机。”
魏王增听后,眉头紧锁,面露犹豫之色:“侍奉赵国,恐有损我魏国尊严,且赵国野心勃勃,若我等一味退让,日后恐被其完全掌控。”
姚贾拱手道:“大王,如今形势严峻,赵国兵强马壮,若魏国与之抗衡,恐难取胜。先侍奉赵国,可保魏国一时安稳,待我魏国积蓄力量,等待天下时局有变,才能有振兴之机。”
魏王增沉思良久,缓缓点头:“丞相所言有理,就依丞相之策。”
于是,魏国开始向赵国示好,不断进献财物与土地。
田秀见魏国如此识趣,便也放松了对魏国的警惕,转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对付齐楚两国身上。
齐国自从上次的大战以后,深惧赵国,唯恐赵国再来攻。
为了保全齐国,齐王只能派人前往魏国、韩国、楚国游说,希望四国联合抗衡赵国。
李园一直担心屈景昭项四大家族的反扑,面对齐国提出合纵攻赵的提议,李园不敢应。
魏王采纳姚贾积蓄实力,等待时变的策略,又见楚国也没有答应,故也不应。
韩国在上一次的渑池之战被李牧打败,韩王惧怕赵国,更不敢答应齐国。
故,齐国这一次的合纵计划胎死腹中。
进入秋天以后,田秀收到了一个好消息。
望君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魏咎。
魏王非常喜爱这个孙子,恰好魏国的宁陵君病故无后,魏王便封魏咎为宁陵君。
魏王增当然也不是单纯喜爱这个孙儿,更多的是想借这个机会向赵国示好。
田秀听说这个消息以后,派人给望君送了很多礼品,魏赵两国的关系确实更好了。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
九月份秋收结束以后。
田秀下令在赵国北部地区修建水渠灌溉农田,为了修建这条水渠,赵国征发了三十万民工。
这条水渠一直修了四个月,直到第二年正月,也没有修完。
田秀担心水渠继续修下去会损耗国力,下令暂停这项项目,等到来年秋收以后再继续进行。
这一年开春以后,各国都遭遇了严重的大旱。
土地干涸,粮种播下去以后根本长不出苗。
好在赵国各地都有水渠灌溉,而关中等地也因为当年秦国对水利的重视,也没有被旱灾影响。
齐国、魏国、韩国、以及楚国部分地区深受这场旱灾的祸害,粮食严重减产。
短短三个月,天下的粮食暴涨了十倍。
齐国因为去年的战争导致粮食大幅减产,再加上今年的干旱,致使齐国爆发了严重的灾荒。
齐王建无奈,只能去信于赵国借粮求救。
李斯等人建议田秀说:“丞相,齐国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国中饿殍满地,这是连上天都抛弃了齐国,我国应该趁这个机会发兵攻打。”
田秀对李斯的提议很心动。
韩非却劝说田秀:“丞相,齐国正遭遇粮荒,我们这时候出兵攻打是趁人之危,会遭天下人唾弃。
齐人对赵国是有好感的,但我们在此时趁火打劫,齐人会恨死我们,一定会奋力抵抗。
我们不能在这种时候落井下石,反而应该答应齐王将粮食借给他们。
这样一来齐国人一定会感激我们赵国对他们的帮助。
我们的仁义之名也会传遍天下,今后我赵军所到之处,民众必箪食壶浆。”
田秀闻言,看向自己的长子田继业,如今他已经是自己的世子了,也该独当一面了。“继业,你说说父亲该不该把粮食借给齐国?”
“父亲!”田继业拱手说道:“春秋时晋国和秦国交恶,晋国遇到灾荒,秦穆公能不计前嫌的帮助晋国,因为穆公的仁义,晋人都感激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