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章:威腾带来的灵感与观测暗物质的方法!
惰性中微子存在的证实,让徐川这个名字在物理界流传了起来。
而在此之前,哪怕他拿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大部分物理学者对他的印象其实仍然是一名数学家。
毕竟一开始他就是以数学而出名的,各种数学猜想和七大千禧年难题,让徐川的数学名气远超物理名气。
不过自今日起,物理学界接纳了他物理学家的身份。
一位打开了物理学新世界大门的学者,如果都不能被称为物理学家的话,那就没有人能称为物理学家了。
Cern那边对惰性中微子的研究依旧还在继续。
毕竟目前所观测到的惰性中微子并不完整。
目前徐川整理出来的达里兹图和数据,只能证实在在‘内寻迹系统反氦-3原子核的120u
顿了顿,他接着道:“而且,老实说,从我的直觉来看,目前我们根本无法观测到惰性中微子的另一部分信息,更无法观测到暗物质。”
“相比较之下,我更建议对LhC做一个计划升级,提升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性能与探测器的水平,或许更有用一点。”
戴维·格罗斯最终还是带着失望离去了。
不管他怎么说,徐川都不愿意再加入到对惰性中微子的剩余探测中。
失去了一位在数学物理上都顶尖的学者,他对Cern的安排信心忽然就跌到了谷底。
难不成惰性中微子的剩余信息数据真的找不到了吗?
或许,Cern真的得考虑一下升级对撞机了。
另一边,爱德华·威腾和弗朗索瓦·恩格勒并未跟着一起离去。
他们两个跟着一起过来,除了有格罗斯的邀请外,还有着想和徐川交流一下理论物理的想法。
毕竟一个是弦理论和m理论的创造者,另一个是希格斯理论的奠基者。
这两位对于理论物理和宇宙的理解,在当今物理界可谓是数一数二的存在,能相提并论的人,屈指可数。
“徐,我挺好奇你到底是怎么确认惰性中微子的存在的?你留在Cern的数学分析工具真有那么神奇?”
办公室中,弗朗索瓦·恩格勒端着咖啡喝了一口,向徐川投去了好奇的眼神。
一旁,爱德华·威腾也同样流露了感兴趣的目光。
要知道高能物理界如果想要确认一种新粒子或者说新现象的存在,从对其做出详细的预测,到最终验证完成往往需要花费海量的时间。
比如希格斯粒子就足足耗费了几十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