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第3页)

“原来是这样。”

“我想到了一个不用剿匪,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方法,你们听听看。”

来镜明刚刚虽然陪着白微澜说荔枝,但是心里都在忧虑剿匪一事。此时听到白微澜有法子,立即目光希冀的望向他。

一旁老书吏也笑道,“白师爷一开口,十拿九稳。”

白微澜道,“剿匪不说效果如何,但最终治标不治本,究其根本原因,还是那村子本来就穷,最后还官逼民反,不得已落草为寇。”

“虽然得了自由,不过都是刀尖舔血担心受怕的日子,要是能选,百姓谁不爱安居乐业的日子。”

“所以,我建议,从根源上让百姓致富,再配以官府劝说引导,这法子比直接剿匪消耗财力物力强不少。”

来镜明点头。

是这么个道理。

“致富的法子就在这荔枝上。我现在手上的荔枝个头小,不知道是因为气候原因,还是因为没人看管只能长这么小。”

“但是,不管荔枝欠收还是丰收,只要种植荔枝保管稳赚不赔。”

来镜明一听,眼前一亮。

但随即脑海又觉得可行又不可行。

不说这荔枝种植,当地百姓就不会听官府的号召。

不过,他脑子转的很快,跟着白微澜话头思索了下,知道稳赚不赔的点就在于物以稀为贵。

来镜明道,“确实,八月初市面荔枝已经逐渐稀少,更别提现在十月初了。”

那老书吏也点头,“错峰售卖,奇货可居,荔枝本来就贵,这样一来就更加赚钱了。”

但他又摇头道,“那土匪窝,怎么会听官府劝说。”

那老书吏年轻的时候经常下村子收赋税,以前也去过荔枝农户的村子。

他道,“百姓眼皮子浅的很,没看到眼前的银子,是不会相信能赚钱的。”

“更别提荔枝苗要六到七年才盛果。寻常百姓都等不及,更别说土匪窝了。”

来镜明同意老书吏的观点,“即使我减免赋税,那些百姓还是觉得没利可图。毕竟,他们那村子也很多年都没缴纳赋税了。”

这两个不看好的声音,并未影响白微澜的自信,他胸有沟壑,气定神闲。

“两位说的在理,不过,也不是没法子。”

“只要官府号召商人去开垦种植荔枝,商人收买荒地再开工钱给百姓,百姓能拿到现钱,这不就解决了。”

来镜明闻言思索,而那老书吏更是摇头,“你们年轻还是外地人,怕是没听过匪患之流的厉害,哪个不要命敢在土匪窝里赚钱啊。”

“商人行脚最怕遇到匪患,这无异于与虎谋皮。哪有商人愿意去种植嘛。”

白微澜剥了颗荔枝,从容不迫道,“亏本买卖没人做,杀头的买卖可不少。”

“商人重利,只要从衙门捞得实惠,还怕没人去”

来镜明哑然,“我这衙门什么状况,白兄又不是不知道。根本没有余钱补贴激励商户了。”

白微澜意味深长一笑,这看得来镜明后脑勺有些发毛。

来镜明大概有点摸清楚白微澜的脾性了。

白微澜这是对那村子很感兴趣,说不定还要自己去种植荔枝。

此时正在和他谈条件呢。

来镜明爽朗笑道,“只要能使一方百姓安居乐业,不用暴力流血清缴匪患,白兄有什么条件尽管说。”

白微澜闻言勾唇一笑,背靠在椅子上,手撑着侧面慢悠悠道,“来兄这说的,像是我有什么私心一样。”

“要是喜乐村致富起来不仅一劳永逸,还能创收赋税,双管齐下三方受益的长久法子。”

来镜明此时心头大患松动了大半,面色也能笑出来了,开口道,“白兄做事从来是滴水不漏又利人利己。”

白微澜也不兜圈子,“吸引商人不一定要银子,商人的本质还是利益交换,衙门能给出的,可以是售卖茶叶、酒、盐等官府批文。”

这几项行业只要能卖就能赚的满盆钵,但能拿到官府批文的,也是有审核资格要求门槛的。

如果来镜明拿这点去吸引商号,保证有人愿意尝试。

来镜明点头,一旁老书吏已经拍手称快了。

“不愧是白师爷。”

白微澜对这个称呼一向觉得刺耳,但也没表示反感。

他继续道,“因为前面几年不出果子,商人贴钱进去,那相应的赋税应该予以优惠。”

来镜明道,“这是自然,那几个村子初步预估,已经荒废了三百多亩,都快成荒山了。以前衙门也没收上来过赋税。”

来镜明边说,脑子里已经有村子开荒种果苗的场景了。

但想了一会儿后,没听见白微澜继续说,擡头就见白微澜拿着八月炸剥壳准备吃了。

白微澜察觉来镜明的期待视线,擡眼道,“我说完了。”

这就完了?

可白微澜建议衙门开出的优惠,好像并没有一点私心。

全都是怎么吸纳商号去那个村子的法子。

“白兄应该不会放过这个发财机会吧。”

白微澜笑道,“当然。”

他嘴角弧度又弯了弯,满是精明的算计,“不过,我可没说我会亲自种植打头阵。”

他语气得意道,“我要是进土匪窝,我家晏晏指不定怎么担心我。”

那老书吏面色僵硬的别扭,老一辈人着实不习惯年轻小夫夫的黏糊。

不过他道,“那白师爷打算怎么办?”

“这衙门的政策放出去,肯定有很多商号架不住官府批文的吸引,纷纷去那些村子开垦种植。”

白微澜优哉游哉道,“挺好啊,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请务必广而告之。”

“那白师爷不就多了好多竞争对手?到时候就没那么发财了。”

白微澜笑笑不语。

种植荔枝只是方法,而根本还在于土地。

他只要把这些荒土地买了,那些闻风而来的商号,也只能租借他的土地。

于此,等那些商人把荒土地开垦肥沃了,把当地村民训练熟手后,等租借十年二十年的年限一到,最后他坐享其成。

最主要的是,避开了最开始和土匪村民的交流冲突。

等于这政策一出来,有大批商人替他在前冲锋陷阵呢。

嘿嘿下午6点还有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