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 作品

第一千一百五十六章 遇袭(第2页)

来到封地一晃已半年了,郑鸿逵的舰队已前些时候返回大明。在这期间,郑鸿逵可帮了朱敏澄不少忙,如果没有他这边的港口和城市也没这么快容易建起来。

不过因为时间太短,再加上手上人力缺乏的缘故,所谓的港口、城市都很简陋,就和北边朱慈炤的新永州一样,所谓的城市连大明普通的县城都远不如,仅仅只能说是一个镇子的规模。

就连朱敏澄的王府,充其量也就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大房子罢了,相比城中的其他房屋,他的王府除了面积大些,里面的家具完善之外,就没其他东西了。至于亭台楼阁之类根本想都不要想,而且这一次来到封地,朱敏澄身边也没半个女人,他的王妃还在京师呢,毕竟万里外封,风险什么的都难以确保,为安全起见家眷什么的都暂时没带,等日后这边稳定下来后,再陆续从京师那边移民过来也不迟。

作为一个志向远大的年轻人,朱敏澄对男女之事并不热衷,何况初来这里,他心中都是如何建国,发展封地的打算。

修筑港口和城镇的同时,朱敏澄派人往内陆进行查探,同时在城市附近找寻合适种地地方,再安排人手进行开荒耕作,发展地方。朱敏澄心里很明白,来到这一切都要靠自己。虽然随着舰队抵达,他们携带了不少的物资,其中就包括粮食等物。

可粮食带的再多,最终还是会吃完的,要想在这个地方生存和发展,必须要靠自己。而中国人是全世界最会种地的人种,数千年的农业文明不是吹的,再加上朱敏澄选择的这个地方气候宜人,从港口向东不远就拥有适合耕作的平原,而且水源也不缺,土地肥沃。

在经过随同的司农确定后,这里大部分地区适合种植小麦,只有少部分适合种植水稻。

这两种农作物都是大明常见的,为此朱敏澄亲自带人去实地看过后,就决定在新京城以东的地方进行开荒,种植大约千亩左右的小麦和水稻。

以朱敏澄手下的人丁来计算,千亩的种植规模根本不算什么,如果按照大明的农民种植能力来计算,朱敏澄手下有近两千人,如此一来最多能种六七千亩地。

不过真正计算不是这样算的,这个数字是按照熟地和全部投入人手的最大数来计算。而朱敏澄手中真正能调动出来种地的人连半数都不到,毕竟他手下的近半人是军队,虽然军队也能屯田,可别忘了他军中主力却是从当年八旗中挑选出来的职业军人。

女真人本就不是农垦文明,是渔猎文明,要让这些人去打仗杀人问题不大,可要种地就很勉强了。哪怕因为实际情况,这些女真人必须也要参与种地,可他们的效率实在是不容恭维,三个女真人的种地能力连普通一个明人农民都不如。

再加上港口和城镇的完善和其他工作,朱敏澄能真正投入种地的人自然不会很多。而且这些地都是新开垦出来的,按照实际情况,能有千亩的面积已算得上不错了。

朱敏澄对此并不在意,毕竟一切都要从无到有,现在只是开始罢了。

而且一千亩的良田也不算少了,他们的人又不多,这里的气候也算不错,只要第一年的收成过得去,收获的粮食再加库存足够食用。等到明年再加倍开垦,就足够满足自身需求了,然后慢慢向外发展,这样一来他的宋国就基本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