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二十五章 主意(第2页)
“师兄也知这四人?”朱敏澄笑问。
孙镐微微点头,这四人的名字还是他陪着孙承宗的时候从父亲口中得知的。当年流寇祸乱大明,孙承宗在高阳也是忧心忡忡,为了做好再次为国征战的准备,曾经对各股流寇的情况进行过相当了解,并私下点评过这些流寇的优劣之处。
张献忠作为当时实力仅次于闯王高迎祥,同罗汝才并驾齐驱的流寇头子,孙承宗自然给予了诸多关注。同时也对张献忠手下的将领们进行过调查分析,而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和艾能奇这四人作为张献忠的义子,又是他手下最能打的四人,孙承宗怎能放过呢?
回忆着孙承宗对这四人的评价,孙镐继续问道:“其他他暂且不提,这李定国如今是何职?人在何处?”
“这个……。”朱敏澄想了想,终于在记忆中想起了这人,如果不是他这些年跟着太子辅助处置了些政务,再加上他又在军校几年,要不然还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呢。
“之前灭罗汝才之战中,李定国被调拨去了高杰部下,后立下了功劳由千总升迁为游击。之后他的情况孤就不知道了,也许还在高杰部下吧,此次辽东大战,高杰的蓟州军是主力之一,按理说李定国应该跟随高杰去了辽东吧?”
“此人可用!”孙镐正色说道。
“师兄如何知道此人可用?”朱敏澄一愣,连忙追问。
孙镐告诉朱敏澄,当年孙承宗在的时候就评定过李定国这个人,认为李定国在张献忠四位义子中虽排名第二,可无论从能力还是战绩而言都是四人中最强的。
而且李定国这个人不仅能力强,更有一颗赤子之心,孙承宗曾经感慨这样的人才为何不效忠朝廷偏偏做了流寇,落到了张献忠的手下。这些话虽已过去了好些年,但孙镐却记得清清楚楚。
“殿下既然要用人,我以为李定国可为殿下所用。先父曾说李定国这人能力极强,不仅善于带兵,颇有战功,对于政事也是知晓。而且最重要的是他的身份,他同高杰高总兵不一样,高杰投诚是主动投诚,而且当年是带兵脱离了流寇跑到山西王荣老大人那边投诚的。此外高杰的夫人邢巧儿听说还是王荣老大人的义女,如此一来高杰自然同张献忠等人大不相同,这也是朝廷能重用高杰的缘故。”
朱敏澄微微点头,承认孙镐说的没错。高杰当初投诚直接找了王荣,这一步可以说直接改变了他后来的命运。
要知道王荣可不是寻常人,他不仅是王晋武的父亲,还是自己父皇的舅舅,换句话来说是宋王朱敏澄的舅姥爷。
投靠了王荣,邢巧儿又成了王荣的义女,如此一来就变成自己人了。后来高杰去了孙传庭部下为将也是因为如此原因,这也是的当年朱慎锥和王荣商量后安排的,等到朱慎锥以靖难的名义入京后掌控了朝政大权,之后并进位皇帝,高杰辅助孙传庭稳定西北出了大力,从而也彻底成了新皇的班底人物。
孙镐继续道:“李定国是跟着张献忠投我大明的,而那时候张献忠已在我官兵围剿之下快走投无路了,他如不投降那么等待他的结局可想而知。这也是张献忠投降后朝廷并不重用他,仅仅给了军衔虚职的缘故。至于他的四位义子,朝廷虽给了官职,却拆散安置,李定国哪怕能力再强,以他的出身恐怕在我大明前途也是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