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广总督 作品

第32章 朝贡制度需改变,刘家港接见商人(第2页)

  当然,粮食产量也提升了些,但这并不能让全大明的百姓都吃饱肚子。

  若是能通过朝贡和海外购置解决一部分大明的粮食问题,朱棣觉得这事儿可以干。

  他当这个皇帝也好几年了,每年都要调南方的粮食补贴北方。

  可这路上的损耗就是个大问题啊!

  像杨轩说的,用海外的粮食解决一部分大明的粮食问题。

  那么省下来的粮食,就可以用来做更多的事了。

  首先,疏通运河,兴修水利就可以加快进度了。

  “你再看这几个地方。”杨轩指着舆图上满剌加国和苏门答腊,爪哇等地方。

  “这些地方有的生产香料,有的地方盛产诸如沉香木等珍稀木材,朝贡之物,我们可以选这些嘛!”

  听着杨轩的话,朱棣微微点头。

  海外的好东西确实不少。

  “行,就这么办吧!”朱棣道。

  “不过这事儿还是要提前跟那些使臣商量一下。”朱棣又补充。

  “这是自然,大国自有大国的风度,岂能如强盗一样。”

  杨轩笑了笑。

  随后,朱棣让人叫来太子朱高炽和礼部尚书郑赐。

  一起就朝贡制度进行商议。

  一开始两人自是持反对态度的,可慢慢两人就被说服了。

  朱高炽看的比较长远,有大局观,既然改变朝贡制度对大明利大于弊,那他就没有反对的理由。

  毕竟,他是大明的太子。

  商议结束之后,杨轩就和朱高炽、郑赐一同前往会同馆。

  与各国使臣交涉的任务自然落到了礼部尚书郑赐的头上。

  后者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口才,舌绽莲花,将各国使臣说服,同意了新的朝贡制度。

  虽然以后大明的赏赐不多了,但很多他们国家不值钱的东西却在大明非常值钱,大不了以后来朝贡的时候多带一点。

  总之,他们也不可能吃亏。

  那么,谁吃亏了呢?

  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

  次日朝会,就朝贡制度的问题进行了商议。

  一开始群情激动,但随着太子朱高炽表明支持态度,和朱棣拿出涨俸禄这个杀手锏之后,风向立马就转变了。

  毕竟,省下来的钱都是他们的。

  为什么要反对?

  谁会跟钱过不去?

  而且,给各国回礼圣贤书,更是得到了文官们的一致支持。

  这可是教化蛮夷啊!

  什么?你说圣贤书不值钱?

  放肆,竟敢辱没圣人之言,你已有取死之道!

  就这样,朝贡制度的改变异常顺利。

  就连朱棣也没有想到。

  也不知道老朱知道自己定下的制度又被改了后,会是什么反应。

  可惜啊,他已经不在了。

  ……

  之后的几天里,朱棣下达了好几道圣旨。

  其中影响最大的自然是扩充水师,打造宝船。

  既然已经决定了要让东南亚各国用粮食朝贡,那自然是要有大船来装粮啊!

  为了保护航道运粮安全,水师自然也是要扩充的。

  至于郑和,他还肩负着探索远洋的重任,自然不能让他来当这个运输大队长。

  要知道,杨轩给他的图册上的作物还没有找到呢。

  朝堂上的事没有影响到杨轩。

  他最近这些天也很忙。

  天气已经转凉,他之前种下的种子才发芽不久,肯定熬不过寒冬的。

  于是便组织了一些人手建造暖房,准备将发芽的种子全移植到暖房中。

  干完了这些事儿,杨轩准备在家躺个两天。

  谁料这个时候,夏原吉登门求见。

  “下官参见长平侯!”

  夏原吉拱手行礼。

  “少礼少礼!”杨轩笑道。

  “不知夏尚书此来所为何事?”

  将夏原吉引入客堂,落座之后,杨轩问道。

  “陛下命下官去刘家港负责货物拍卖之事。”

  “下官以前从未做过这事儿。”

  “想着侯爷既然知道这个方法,那具体如何做,应该是知道的。”

  “所以特来请教。”

  夏原吉道。

  也是,举办拍卖会,这对夏原吉来说,还是头一次,若是没有利益最大化,怕是不好和朱棣交代。

  “那要不我随你去一趟,届时你在旁好好看看。”

  “毕竟,说是一回事,做又是另一回事了。”杨轩想了一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