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亚洲美人,尽归姜耀
当然了,仅仅献上扶余国公主简蓓,并不能表达曹操对姜耀的恭顺,还必须有其他的措施。
按说,此刻曹操对姜耀最佳表达恭顺的方式,就是直接上表称臣,请姜耀称帝。
不过,曹操是尝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甜头的。
他太明白“天子”名义的价值了。
姜耀自己要称帝,曹操当然管不了。但是,如果曹操主动请姜耀称帝,表示臣服。再加上如今二人非常悬殊的实力差距,恐怕曹操在姜耀面前就没有任何机会了。
所以曹操是采用了其他的方式,表达对姜耀的恭顺。
其一,除了曹操义女扶余国公主简蓓之外,另外再选四名扶余国美人,一同献给姜耀。
其二,命侍中刘晔为使者,献金万两、银五万两、山参百斤、上等貂皮三百张、八分以上东珠五十颗、海东青十只,以贺姜耀音度河大捷以及为华夏又辟三州之地。
其三,姜耀让百乘、朱罗、安息臣服,大扬华夏之威。曹操愿每年输粮十万石、绢三万匹,以助天策军之军资。并且,愿意每三年送上五名美人,表达对姜耀的敬仰。
其四,曹操愿意加大与天策军的贸易,什么烈酒、羊皮袄、棉服乃至于阿司匹林、青霉素,都请天策军定下售价,进行贸易。
这这三条,其实就是向姜耀纳贡的变种,不过“助天策军军资”“敬仰天策秦王”,比“称臣纳贡”名义上要好听许多。
第四条,则是曹操要借助这种贸易,增加实力,加快对华夏东北地区异族各国的征服。
以曹操的智慧,当然明白,这种贸易姜耀占了很大的便宜。不过,那又怎么样?不进行这种贸易,曹操不能迅速扩张,双方的实力只会差的更多。
再说了,这第四条,也能表达曹操对姜耀的善意不是?现在对曹操最紧要的,是不引起姜耀的杀心,猥琐发育。
……
……
又一个月后,乌戈国的盘蛇谷内,火光冲天,惨叫声此起彼伏。
“救命!救命啊!我不想死!”
“卑鄙的汉人,不敢正面和我们作战,只敢用火攻这种下三滥的手段!我不服!我不服啊!”
“伟大的山神,求您降下甘霖吧!您的子民正遭受着灭顶之灾!”
“蜀王刘备,蜀人丞相诸葛亮!我记住你们了!我做鬼都不会放过你们的!你们会下地狱的!一定会下地狱的!”
“你们以及你们的子孙,死后都会烈火焚身十万年,不得超生啊!”
……
三万乌戈国藤甲兵在熊熊烈火中挣扎,对刘备和诸葛亮发出绝望的诅咒。
不过,可惜了,他们说的都是蛮语。
远方山峰上观战的刘备和诸葛亮,连听都听不懂。
刘备转头问诸葛亮:“丞相,他们在嚷嚷什么?”
“不知道,但是,想来无非是痛骂或者诅咒而已。”诸葛亮满脸不屑之色,道:“如果,他们的诅咒能有效的话,咱们汉人能生活在富庶安稳的平地,这帮蛮子能世世代代躲藏在十万大山里?”
如果姜耀没有穿越,诸葛亮深受儒家影响,见到眼前“火烧藤甲兵”的惨状,会产生很强的负罪感,认为此举“有伤天和”。
不过,诸葛亮曾经跟随姜耀西征,受了姜耀很大的影响,就毫无心理负担了——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你信吗?华夏从豫州发端,扩张到十三州之地,哪块地盘是修文德来的?最好的土地,掌握在华夏族的手里,是因为什么?不是因为先贤修了“文德”,而是凭着先贤手里的刀子,凭着殉坑里的无数异族尸骨!
再说直白一点:如果异族和汉人异地相处,就会对汉人心慈手软吗?当初的鲜卑人、匈奴人入寇中原时,是如何对待华夏子民的,不是很清楚吗?
说到底,这个时代无非是万族争锋,各凭手段而已。
赢了,才有继续生存的权力。
输了,消失地无影无踪,仿佛从未存在这个世界上。
弱肉强食,才是这个时代最大的真理。
所以,现在的诸葛亮对于乌戈国藤甲兵的惨状,不但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反而认为自己有大功于华夏——我之英雄,敌之仇寇。敌之英雄,我之仇寇。
最后,诸葛亮甚至淡淡地说道:“关于这些乌戈国兵卒现在所的话语,臣想起了姜耀说过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