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9章 幡然悔悟(第3页)
朴承宗父子之所以将朴烨放到那个位置上去,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及时获取来自明金双方的一手信息。而如今,明军悄无声息地穿过了平安道和黄海道,直到踏足京畿道才有第一个人来通报,朴自兴的愤恨与惊怒可想而知。
不过实际上,朴烨虽然喜迎了王师,但也是派了人前往王京通报的,只可惜明军是三路同时进兵,还因为夏季偏南风而提前占领了海州和开城。那可怜的信使拖着满身的疲惫准备到开城驿站歇息换马,刚进去就被杨应春麾下的明军给扣下来了。
“恐怕不只是坡州。汝真是昨天下午看见这道檄文的。”朴承宗望着李东焕,眼里的惶然之色已经消失了。“如果明军一直前进,这会儿应该过高阳了吧,过高阳呵!”
“明军岂不今天就要进京了!”朴自兴猛地转过头。“爹!趁着还有时间,咱们赶紧逃吧!”
“往哪儿逃?”朴承宗冷笑一声。
朴自兴道:“当然是回密阳了!”密阳府位于庆尚道南部,是朴承宗、朴自兴父子的家乡。朴承宗获封“密昌府院君”中的“密”字,便是取自于此。
“您要,逃吗?”李东焕望着朴承宗,眼里闪烁着无措。
“逃不了的。”朴承宗叹出一口气。接着拿过那道檄文,将之平摊开来放到眼前。“像我们这种外戚,除非隐姓埋名逃进山林。否则就是逃了也会被抓回来。”
“那您打算怎么做?”朴承宗的冷静,让李东焕顿时安心不少。
“顺势而为吧。这檄文上不是写得很清楚了吗?”朴承宗指着檄文,用汉语说:“‘胁从之徒,若能幡然悔悟,束身归正,当奏免刑戮’。既然檄文上这么写了,那我们幡然悔悟就是。”
“爹!哪有那么容易,我们可是一直,一直.”朴自兴瞥了李东焕一眼,最后只叹出一声:“哎呀!”
“有道是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作受恩食禄的大臣,我自然要尽心王事。这没什么不对的吧?”朴承宗说道。
“您忘了吗,这个姜弘立可是您领衔推荐的啊!”朴自兴伸出手,在“弘立”两个字上狠狠地点了点。
“这又怎么了?姜弘立四任咸镜道,任上有捣巢之功。备边司也评价他,咸有声绩,颇得彼道人心,素有‘儒将’之名。我据实举荐又何不妥?”朴承宗竟然稍稍回忆了那封由他口述,并由别人代笔的荐章内容。“再说了,我又没有指使他做什么,就算有所交往也是正常往来。”
“您说得再有理,可是人家要是不听您的您又能怎么办?”朴自兴还是一脸惶然苦色。“而且还有我呢!三年前,廷议用兵策应天朝,我可是实名上疏反对了的啊!”
万历四十六年闰四月,努尔哈赤进攻抚顺前夕,时任辽东巡抚李维翰和蓟辽总督汪可受,相继向朝鲜寄来了要求其出兵相助的咨文和檄文。面对辽东方面的征兵要求,国王李珲在廷议中以“我国三边防备自守不暇,举单弱不教之卒,入援天朝,有何所益”为由试图搪塞,但当时包括礼曹判书李尔瞻和时任领议政郑仁弘在内的绝大多数重臣,却都主张出兵襄助,以报答大明的再造之恩。朝野上下总共就只有七个人公开支持国王,而其中就包括了朴承宗的儿子朴自兴。
“别怕,”朴承宗说道,“你现在就去春秋馆,把留档的奏疏找出来烧了!”
春秋馆是李氏朝鲜的官方史馆,其主要职能就是保存国家的重要文献,并编纂历代君王实录。奏疏、诏令等官方文书在处理后,通常会被移送至春秋馆存档,作为历史记录的原始材料。
“这不是掩耳盗铃吗?当时整个王京就只有几个人反对出兵,光是烧了奏疏有什么用啊?哎呀!”朴自兴哀叹道:“若早知有今日,我当时就不该听您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