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2章 接近真相(第2页)
“啊?”李庆全还是没能理解到柳应元的意思,但也就这个问题开始思考了起来。
“‘三月末出京,不久前才刚到镇江’。”吴允谦直接就回想起了袁可立的原话。
“这有什么不对的吗?”李庆全不但想起了当时的场景,还特别回忆起了吴允谦递书时的恭敬姿态,以及那个将他惊的发愣的跪拜。
“奴贼是什么时候从沈阳城下撤兵的?”柳应元继续反问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地思考着。
“大概也是三月末?”李庆全不太确定。“这时间对得上啊。”
“对得上才奇怪!”柳应元判断说:“布政参政可是三品官!据我所知,这种级别的官员任免至少得拉扯一个月才会有结果。这还是新设的兵备道!”
“天地更易了嘛。”李庆全说道:“中外不都传说,原来的太子,如今的皇上是一位极勤政的贤明君主吗?”
“这不单是勤政与否的问题。萨尔浒战败之后,纵使是先皇帝也振作了起来,至少对辽东事务的批答,很少再如
此前那般迁延。但往来章奏再是快,也没有刚出战果,就新设兵备参政的事情。”柳应元的瞳孔开始颤抖了起来。“所以我觉得,这个事情或许已经酝酿很久了,并不是奴贼从沈阳城下撤兵之后才临时起意的。”
“柳副使的意思是,袁参政的到来并非始于辽东方面的塘报或者谏言。而是早就有的计划?”吴允谦插话发问。
“我不敢完全确定,只能说很有可能。”柳应元说着不确定,但行动上还是在点头。“只凭时间就做此推论,未免太武断了些。”吴允谦的声音似乎有些颤抖。
“不止时间,还有高参政。”柳应元当即接言,“吴大使不觉得袁、高二位参政同时出现镇江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吗?”
“高参政”吴允谦确实觉得高邦佐在袁可立的面前太像一个下属了。
柳应元简单解释说:“奴贼撤兵之后,高参政立刻就来镇江驻防,这必是出于熊经略的授意。而如果是熊经略谏言设道,他老应该会同时建议皇上让高参政改为专任。”
吴允谦拧着眉头,微微颔首问道:“有没有可能就是熊经略题请增设镇江道,并请求让高参政改任,但奏疏发到京师之后,却被某位大人谏言改变了呢?”
“有可能!但这又回到了我刚才说的时间问题上。”柳应元说道,“设道选官绝不是一个能仓促决定的事情,如果是辽东谏言,有司异议,那就更不可能只短短几天就有结果。所以我认为,京师那边有一股巨大的力量在推着这个事情往前走。”
“但这又能说明什么呢?和袁参政那个的‘佶、构;桧、伦’之论又有什么关系?”李庆全隐隐有些明白了,但仍旧不甚通透。
“单就这么一个事情还不好说。但联系到另外两件事情,二位应该能够发现此事的蹊跷、恐怖之处。”柳应元幽幽地说道。
“什么事?”李庆全立刻追问。
“乔游击的死和徐礼书的超擢。”柳应元望向李庆全,骤移的视线仿佛将夕阳的血红拖拽到了柳应元的脸上。
徐光启被超擢为礼部尚书的消息是陈慰使和进香使带回朝鲜的。
所谓陈慰使和进香使,也就是专为悼念逝世先帝而特派的使节。这些人在万历四十八年八月十八日离开王京,十月份便抵达了京师。进香之后,使团在京师滞留了三个月,最终在泰昌元年正月下旬离开京师。他们带了许多最新的消息回来,其中最让朝鲜王廷震动的,就是“诬诋朝鲜最甚”的詹事府赞善徐光启,被掌权的新皇帝一下子提到了礼部尚书的位置,而资历更老但和徐光启政见不合的侍郎孙如游,则在一系列的事件之后被皇帝一撸到底,直接踩到了南京去。
与此同时,使团还带回来了一个一开始不怎么为人注意的人事变动消息,那就是久负盛名但赋闲二十余年的原任山西道监察御史袁可立,补了通政司左通政的缺。当时任谁也没想到,这个人会在短短的几个月后就被皇帝下放到镇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