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龟Revo 作品

第568章 宽甸堡内

第568章 宽甸堡内

宽甸堡,八百里,曾是关外富饶地。

一朝战乱风云起,乌烟瘴气渺人迹。

明初,辽东的边防以辽东边墙,以及分布在边墙周边的大堡小城为核心。至嘉靖年间,原防线也就是险山五堡、孤山堡等处,便因为“土瘠军逃”而难以抵御女真诸部的南侵西蚀了。

在此背景下,接替战死辽东总兵官王治道的新任总兵官李成梁提出“移险山五堡、拓宽甸新疆”计划,希望将防线向东推进至鸭绿江边,形成“八百里新疆”的拓边格局。

李成梁的提议在极度重视边防的辅政大臣,时任首辅张居正的支持下得以全面推行。

隆庆六年六月,高拱罢,张居正起。九月,上命协理京营兵部左侍郎王遴,兵部右侍郎吴百朋、汪道昆即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阅视边务。其中,王遴阅视延宁甘固等处,吴百朋阅视宣大山西等处,汪道昆阅视蓟辽保定等处。

经阅视侍郎汪道昆的实地勘察,朝廷确定了移堡拓疆的具体方案:孤山堡迁至张其哈喇甸子,险山五堡迁至宽甸、长甸、双墩等地。

其中的宽甸则是这些选定区域中最重要,也是引起最多争议的一处。宽甸地处辽东边墙之外,位于大明、女真、朝鲜三方的交界地带。其地三面环山、中有平原、土胍肥美,兼具屯垦与军事价值。就像一块儿镶嵌在辽南山区的明珠,或者小号儿的四川盆地。

万历元年,移建工程开始,至万历四年陆续完工,到万历六年,包括各处哨所以及环绕宽甸六堡的新边墙全部落成。移建工程引发了女真部落,尤其是王杲部的激烈抗议乃至反抗,但抗议无效,反抗镇压。王杲也被解京处决。

在六堡建设及落成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明廷长期以“军户授田”的政策吸引山东、辽阳等地的移民屯垦戍边。政策规定,军户只要迁至六堡疆界即授田五十亩,并免赋三年。

几十年间,六堡人口逐渐增长,至多达六万余户,有民三十余万。形成“篱落相次,鸡犬相闻”,军屯几能自给自足的繁荣景象。

但好景不长,隐忧不断,世袭的武将堕落速度更是快得让人咋舌,万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作为宗主国的大明发兵抗倭援朝。驻辽九万兵力被征发大半,这导致宽甸六堡驻军锐减,女真部落趁机蚕食边境。

更糟糕的是,万历二十七年,宦官高淮以“钦差税使”身份前往辽东。在任上,高淮借开矿、征税之名搜刮民财。而与此同时,高淮与第二次镇辽的李成梁上下勾结,高淮加增田赋、克扣军饷以中饱私囊,而李成梁则托庇其下侵占官私田土。

此等行径导致当地军户被迫盗卖军械、私垦荒地乃至卖儿鬻女,许多村落甚至十室九空。各处的防御工事则更是“墙垣倾圮,壕堑淤塞”。至万历三十四年,李成梁以“孤悬难守”为由,强行内迁宽甸六堡居民时,宽甸六堡人口已经从最繁盛六万余户锐减至不足二万户。屯田产量也已不足繁盛时二成,无力支撑战守需求。辽东军屯崩溃。

当锦州、松山等处士兵因不堪剥削而哗变,李成梁的强迁政策致宽甸六堡居民流离失所,死者狼藉的消息先后传到京师,舆论很快沸腾。

为调查事实并稳定局面,朝廷遂派遣当时已声名赫赫的“天下理官第一”熊廷弼北赴辽东实地按核。

熊廷弼到任后,立刻着手调查。很快证实总兵官李成梁、巡抚赵楫等人确有失地辱国、强徙害民、私通女真等罪。并先后核罢了包括副总兵吴希汉、参将吴世爵、游击郭继川、李如梧等人在内的十余名中高级将领。李成梁也因为黯然离任。

在清除蛀虫、整顿军纪的同时,熊廷弼也在着手恢复民生凋敝已极的辽东。

事实证明,辽东虽然烂得快,但确实也不是一块儿烂地,只要能好好儿经营,恢复也不慢。

任上,熊廷弼清查贪污腐败,归还霸占田土,重申授田政策,吸引逃亡军民,恢复军事训练,整顿火器装备,修葺边墙城堡。经过近三年时间的恢复,至熊廷弼离任时,辽东各处逃亡军民逐渐回归,荒地军屯大半复耕,各处官仓甚至出现盈余。而宽甸地区的人口也在此间逐步恢复至四万余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