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章 税费变革(第3页)
“经略!”这是袁应泰的声音。
“你干什么?”熊廷弼回头看去。
“镇江屯田的事情,还是我更了解一些。让我来说吧。”袁应泰两眼圆睁,瞪了熊廷弼一眼。
“什么镇江,我是要说”熊廷弼不明所以,本能回话,但裹着酒气的话语涌到嘴边,又突然把他给熏清醒了。
熊廷弼瞳孔一缩,接着尴尬地笑了笑。“那你说吧。”
“从去年开始,巡抚衙门就已经着手在东起镇江,南达旅顺一带的开阔地方复垦荒田了。但这些田土撂荒许久,早已板结长草,衙门手上又严重缺乏畜力。所以到目前为止,在镇江、旅顺一带,我们也只复耕了二百多顷,这些地只占在册额田的两成不到。而且镇江等处的田土素来贫瘠,哪怕大获丰收,也没多少产量。换言之,这地方田土远不能满足当地驻军的需求,只能依靠转运输补。”袁应泰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镇江一带的城堡确实是不缺粮食的,但把视角拉高,看向海对岸的山东,镇江不缺粮一定不是什么好事。
“我明白的,”袁可立皱着眉头饮下一口苦酒。“我明白的。”
————————
接风宴后,众将各自散去。马宪典却和袁可立、陆文昭一起,跟着熊廷弼和袁应泰去了巡抚衙门。
“马公公,您看看吧,看看还有没有要删改的地方?”写完那道给张铨的公函之后,淤积在熊廷弼心头脸上的酒意也散了许多。
“没了没了,您用印就是!”熊廷弼挥毫落墨的时候,马宪典几乎一直盯着。
“好!”熊廷弼签名搁笔,拿起茶盏又喝了一口醒酒的茶,才伸手去取那一尊银质的经略大印。
明代官印只有银质和铜质两种质地,而且一般来说,官员的品级越高,所持官印就越大。因此,懂行的人甚至不必看官印的刻字,只要看看材质和大小就能将持印者的身份猜个大概。
由于熊廷弼的最高官衔是兵部左侍郎,所以他的官印就是比照着兵部大印制造的方三寸二分、厚八分的方形银印。朝廷上下,比这种官印还大的,就只有五军都督府的一品三寸五分方形银印了。
移开银印,一个朱红色的印记显了出来。从这一刻起,这张平平无奇的纸才算正式成为经略牌票,拥有了命令的性质。
“过来。”熊廷弼朝一个专门在签押房里当值的书办招了招手。
书办默默地走了过来,又默默地朝在场的众人行礼。
“把这张牌票发去海州,”熊廷弼斜着身子看了看,确定没有未干的墨迹反光,才将牌票递给书办。“告诉驿站,明天必须到!”
“是。”
“不必麻烦了,”书办还没伸手,就被马宪典给拦住了。“我自个儿带去海州就是。”
熊廷弼笑着挥退那书办,接着站起身双手递出牌票。“那就去给公公拿个信封过来。”
“是。”书办转身走向一个柜子,很快就带着一个空的信封走了过来。“马公公,我来帮您装吧。”
“哎呀。这也不是多麻烦的事儿嘛。”马宪典笑着拒绝,“已经劳经略亲笔写了这么久,我还不能动手装一装?”
“呵呵。”那书办便笑着将信封递给了马宪典。
将牌票揣进怀里之后,马宪典又望向了袁可立。“袁兵宪,您准备什么时候上任镇江啊?”
袁可立怔了一下。“我准备往北,先去沈阳走一遭,再实地看看前线各镇的状况。如此,才能更好地与辽阳这边相机配合嘛。”袁可立这话其实是说给熊廷弼和袁应泰听的。
“哦,”马宪典露出惋惜的表情,“我还想和袁兵宪同路南下呢。看来只能遗憾分开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