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章 税费变革
第553章 税费变革
马宪典兴致很高,立刻就接上了袁可立的话:“前些日子,我和熊经略商议。想请经略衙门向全辽发一道经略牌票,让这些大城小镇、官设税卡在收税的时候,能不收现银,只收我行的银票。相应地,各地的官府在拿到我行的银票之后,也可以到我行来无偿兑现。”
袁可立的脑筋转得很快。“也就是行商先拿现银到银行兑换银票,兑到银票之后,行商再用这些银票缴官府的税。官府收了银票,到需要用现银的时候,再把银票拿去银行兑现。马公公是这个意思吗?”
“对对对!我就是这个意思!”马宪典连连点头,“如此一来,商人的手里有了银票,官府的手里也有了银票,市面上渐渐也会有银票。除了中间这个兑现的环节可能稍微费点儿工夫,谁都没有损失。”
“可那些没有银票的人岂不就缴不了税,乃至行不了商了?”袁可立很快就想到了一个现实的问题。
“慢慢来嘛。我的想法是以海州、盖州、广宁为根本,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向周围开枝散叶。只要给够准备的时间,各家商旅的手里就都会有我行的银票。”马宪典斟满酒,又向熊廷弼和袁应泰敬去,“我想,熊经略和袁巡抚刚才提出试行,应该也是出于这个考量。”
“马公公说得不错。”熊廷弼举杯回敬,“我和大来确实想到了礼卿说的这一点。”
袁应泰也轻轻颔首以示附和。
“这个主意马公公想的?”袁可立问道。
“我哪里敢擅自居功?不过萧规曹随而已,”马宪典笑着摇了摇头,“这个主意是惠公公他老人家写信建议我做的。”
“马公公说的这位惠公公,是不是惠公进皋?”袁可立问道。
“是啊,”马宪典问道,“您见过他?”
“尚且无缘得见,”袁可立摆出一脸遗憾的样子,“我们过山海关城的时候,看见了一座挂着日月银行招牌的三层小楼,只是还没有开张。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惠公公已经决定在关口那边开设一家新的支行了。现在想来,那家新的支行应该也跟这个银票税的政策有关才是。”
“想必是了。”马宪典眼神一动,微微地点了点脑袋。
“熊经略,”袁可立转身望向熊廷弼,“辽东的税收很高吗?”
“究竟多少我不记得了,反正很不少就是,”熊廷弼已经跟马宪典讲过一次,这会儿自然也不会有什么讳言的意思。“大来,十几万两来着?”
袁可立一惊。全国有七个直属于户部的钞关,但去年一年,只有位于苏州的浒墅钞关的税入超过了十万两。
“我得想想。”略作思考后,袁应泰报了一串堪称详细的数字出来:“目前,我们在锦州,海州,以及辽阳都设了直属于巡抚衙门的税关。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去年一整年。这三个税关,一共征了十二万八千六百五十二两九钱七分三厘银子的商税。”目下,地方衙门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自设税卡算是普遍现象了。
“如果再加上各地卫所的入城税和门铺税,那么去年全辽的总税收则高达十九万七千三百九十一两九钱二分三厘银子。如果与往年的账目进行对比,这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高收入了。这些银子都充了公用,每一笔流入流出都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说着,袁应泰还下意识地瞥了陆文昭一眼。
“快二十万了?这么多!”袁可立被吓了一跳。
这笔税收何止是前所未有,简直是冠绝全国。如果将整个辽东的银税算作一个整体,那么去年一年,辽东地方的税收甚至接近全国七大钞关总和税入的一半。
“百物腾贵,税收要是不高才有问题呢,”袁应泰笑着耸了耸肩,语气里听不出半分喜悦,“有赖于远超关内的粮价,以及被高粮价哄抬起来的各种物价。现在辽东就像是一个沾满了蜂蜜的金盆子,各地的蜜蜂、蚂蚁、苍蝇蜂拥而至。巡抚衙门定的税率还算低的,一两银子的货只抽六分税,若抽十分,还得再往上涨一大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