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2章 政策的漏洞(第2页)
杨涟一边思考,一边说道:“用铁器换取银子,就只需要在开市的时候以银易铁,便可钱货两清。隐藏也很容易。像我之前说的那样,把小广锅塞进粮食袋子就可以了。可若要上差说的那样,先用铁锅换取马匹,再用马匹换银钱,即使广宁道衙门愿意行方便,之后也会不可避免地遇上马匹的隐藏与转移问题。”
“不可以就地销赃吗?”陆文昭问。
“很难。大规模地进行铁马互易或许容易,但用马匹换钱却是很难的。说得更直白些,想成规模地将马儿换成银子,只收买广宁兵备佥事万有孚是绝对不够的。”杨涟进一步解释道:“广宁道虽然兼管广宁地方马政,但直至目前,万有孚也没有获得过市买汉夷马匹的授权。万有孚不可能像三年前那样,直接用朝廷的拨款,从走私商人那里购买倒手的夷马,以帮那些人牟取恐怖的暴利。他甚至不能堂而皇之地以广宁道官府的名义,对马匹进行转移。”
“换言之,就算走私商人真的通过铁马互易,从插汉部那里获得了马匹,也只能自己想法子弄出去。可是,马儿不是银子,也不是铁锅,不可能大规模地转移到广宁道以外的地方而不被发现。”
“走私商人在通过铁马互易获得了马匹之后,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原路折返,将马儿带回
关内变卖换银。要么继续向东前往海州,将马匹卖给辽东地方唯一的官方马市。”
“如果是前者,走私商人就要先过宁前兵备道的辖境,再过永平兵备道的辖境。尤其是永平道,如果无法买通永平道臣,就别想把马儿带出山海关。在周巡抚丁忧去任之前,永平兵备道就是现在的袁巡抚。袁巡抚移署辽阳后,杜诗又补了永平道。这两位都是中外咸称廉正的清直之官,那些奸侯劣伯绝不可能买通他们。至于金复海盖兵备道,他们要是能买通张兵宪,饷部的事情也不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了。”
陆文昭点了点头。“那照杨中丞的意思,这起走私案,只涉及广宁道本地的官员,而且规模不大?”
闻言,李光荣再一次紧张了起来。
杨涟也下意识地扫了李光荣一眼。“如果仅就目前发现的情况来看,是这样。”
陆文昭并没有顺势将话题扯到李光荣的身上,而是抓住杨涟话语中的“漏洞”继续问道:“既然广宁道之前的官员都没有参与走私,那走私商队又是怎么把铁锅带进广宁市口的呢?我和袁兵宪过山海关的时候,见过关口检查商队货物并且抽税。铁器可是明令禁止出口的货物。与西虏通商的商旅如果不向朝廷申报,根本不可能将铁锅带出关。”
杨涟眼神一闪。“走私商队没有从关内携带铁器,所有被走私给插汉部的铁器都是直接从广宁本地购买的。”“就地购买?”陆文昭一惊。
“对,”杨涟颔首道,“走私商人都是从广宁道辖境的铁匠匠户手里直接采购西虏所需铁器,然后倒手出卖获取二十倍暴利。”
陆文昭继续追问:“虽然不多,但到底也走私了几百口锅出去,打造这些铁器所造成的原料缺口,万有孚是怎么抹平的?再怎么也一年了,抚、按衙门事先就没有任何察觉?”
杨涟听出了话里浅含的锋芒。他苦涩一笑,说道:“广宁地方多出几百口铁锅的铁料不奇怪。账面上完全对得上,也不会造成缺口,只靠查册和简单的视仓根本看不出什么。当然,巡访的时候没找出问题本身就是巡按衙门的问题,是我的失职。如果皇上追责降罚,我甘心下狱。”
陆文昭不解地问道:“怎么会没有缺口?难不成他们还能凭空变出原料来?”
“陆上差有所不知,”杨涟解释说:“为了鼓励铁匠匠户踊跃打铁,并部分折抵本应拨给铁匠匠户的粮米以及工时银子,辽地现行的政策是过量拨给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