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 牵扯(第2页)
和袁可立不同,陆文昭的意外并不那么纯粹。他有些失望乃至难过了。
尽管陆文昭和杨涟从没有什么交集,但他对这种忠君爱国、敢于犯颜直谏的清正御史始终抱有一份期待。陆文昭希望这些清正的士大夫能永远至纯如初,即使他自己早已不似当年模样。
杨涟隐隐地感受到了那份浅含在语调语气的失望。但他却将这种失望,理解成了锦衣卫缇骑对自己这个主办官员不主张株连扩大的失望。
杨涟确实是变了,他变得比以前更务实了。此时的他现实地认为,大敌当前的现在,并不是在辽搞反腐大清洗的好时候。
“不是原话,但也差不多是那个意思。‘严办首恶,胁从轻问,并允许戴罪立功’我在公函里写了这些。如果上差要具文奏报圣上,就刚才的原话陈奏也无妨。”说话的时候,杨涟下意识地瞥了李光荣一眼。“从第一次援剿以来,万有孚便深入参与辽事,他算是供职时间最长的一批人。他和在辽的很多人有过往来,就连我都受到过他的款待。如果追究太甚,恐怕会让很多正在关键位置上的官员心生惶惧,长期与他接触的插汉诸部或许也会心生怀疑。我认为,这于大局来说,是不利的。”
陆文昭听出来了,这位曾在京中声名大噪的杨中丞显然是
把他当成问案的钦差了。但他也无意纠正,就只是心怀失落地笑了笑。“杨中丞,我想问的是直接涉案的人。”
“不好说,”闻言,杨涟皱着的眉头舒展不少,李光荣紧绷的神经也稍微放松了些。“如果只就万有孚自己的口供来看,涉及市马案与走私案的勋戚、官员,确实不少。但哪些人直接参与牟利,哪些人间接获益,哪些人只是被万有孚胡乱攀咬拉扯下水,还需要进一步的侦讯。”
“万有孚的口供提到了吴总督而不攀咬,杨中丞却觉得他可能攀咬其他人?这又是什么说法?”陆文昭很快收拾好了心情。
“陆上差可能有所不知,吴总督和万有孚的亡父,已故万兵部尚书世德素有往来,目前尚不能排除万有孚因此包庇吴总督的可能。”杨涟说道。
万有孚的父亲便是首任天津巡抚,蔚山城之败后代替杨镐经略朝鲜的朝鲜经略万世德。万历二十七年九月,万世德以东征有功,加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荫一子入国子监读书。万历二十九年二月,明廷确定倭国再无征朝逆谋,朝鲜无虞。遂让驻朝三年的万世德班师回国,改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协理院事。当年五月,万世德以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加兵部右侍郎,总督蓟辽、保定等处。万历三十年九月,万世德升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仍旧总督蓟、保。不久,万世德病卒于官。上震,悼予祭葬。赠兵部尚书,荫其子京官。“万尚书和吴总督一个是隆庆五年的山西进士,一个是万历十四年的山东进士。而且万总督十九年前就辞世了,两人之间再有什么往来,恐怕也早就淡了吧?”陆文昭说道。
“陆上差说得不错。所以我也只是有所疑虑,而不敢肯定。”杨涟说道。“我想说的是,无论是攀咬无辜,还是包庇有罪,都需要都察院那边增派人手进一步侦查勘核。如果只因为万有孚一侧的供词就贸然下定结论,显然不妥。”
“我明白您的意思了。能把名单给看看看吗?”陆文昭开始像一个真正的锦衣卫钦差那样问案了。反正皇帝还没有指派别的厂卫人员过问此事,也没有让他不过问此事,问过之后写一封简单的问询记录让驿站发回去也无妨。
“当然可以。”杨涟颔首道,“名单我也附在呈送都察院的公函里了,但仍抄有一道备份存于祖大寿军中。陆上差若欲悉知,还请稍后移步。”
“袁兵宪有心移步吗?”陆文昭看向袁可立,他可还没有忘记此行的主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