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0章 意外旧案(第2页)
关于这笔十二万两的马价银,其实还有一点儿别样的波折。
一开始,皇帝给太仆寺下达的旨意,是让他们将寄养的三千匹马送到刘綎、柴国柱、官秉忠等三路援辽将领那里,以让他们能快速形成战力,火速援辽。
太仆寺当然不敢怠慢,他们接到皇帝的旨意立刻动了起来。很快就把三千匹马拨到时任蓟辽总督汪可受的手上。
蓟辽总督汪可受收到太仆寺送来的马,并未直接将之交付给刘綎、柴国柱、官秉忠等驻留蓟镇等待援辽的将领使用,而是把这批马划进了密云和蓟州驻军的手里。接着,他又从密、蓟驻军那里兑出等量的营马发给三将使用。
汪可受之所以搞这么一出左手倒右手的戏码,是因为他发现太仆寺发来的马,都是娇生惯养的圈马,用汪可受自己的话说,就是“素未披鞍习劳”。倒过这一手之后,三将便获得了三千匹可以立刻使用的战马。可即使有了这批马,三将也还是继续驻留蓟镇,拒绝出关。原因无他,三千匹不够。
经过皇帝陛下持之以恒的折腾,各镇缺饷的缺饷,缺马的缺马。三将只有少量亲兵家丁随行,几乎是空着手从本镇出来。
而蓟辽总督汪可受最多接受调换,不愿意将蓟镇本身的马匹拨给援辽将领使用。原因很简单,蓟镇自身也缺马,要是拨马给辽镇用,蓟镇自己的防务就会出问题。毕竟察哈尔部只是被挫败了,并没有就此消亡。
于是,汪可受上疏说明现状,并乞发太仆寺马价银以购买更多的“夷马”以充不足。
疏上,报可。上命太仆寺发马价银十二万付户部,往宣大市口买马。
章下太仆寺。时任太仆寺少卿赵士谔立刻上本哭诉,说太仆寺经历年逋欠挪借,库存所存无几,只能酌量拨给一半,也就是六万。
逋欠自不必说,就算派人去催,一时也收不回来。那么能叫挪借库银的衙门还钱吗?显然不能,因为这笔账算来算去最后一定会算到皇帝陛下的头上。而且算到他老人家的头上也没用,一个“不报”就给你打发了。
幸运的是,赵士谔的奏疏没有享受不报待遇。虽然皇帝还是不发内帑,但也同意了兵部关于此事的建议,也就是从户部新发的辽饷内,动支六万,凑足十二万交付万有孚,以济急用。
这一番波折之后,万有孚终于能带着户部和太仆寺两个衙门凑出来的共计十二万马价银,前往宣大市口找顺义王麾下的土默特部购买夷马了。
“万有孚短朝廷的马了?”陆文昭问道。
“这倒没有,直接短马实在太明显了。朝廷发出多少钱,至少要买多少马,都有一个最底线的定数。万有孚若敢低于底线交付,当时就被发现了。”杨涟摇头,“就买马本身来讲,万有孚做得很不错,他很快就完成了朝廷派给他的差事。一月之内,五千匹夷马就陆续到关交付将领了。也正是因为办好了这份钦差,万有孚才得以买马有功升任永平府同知,进而转升为广宁兵备道。”户部照磨是正八品官,永平府同知是正五品官。万有孚这一跃,算是大大地升迁了。
“那他是怎么上下其手的?”陆文昭接着问。
“压价吃差。”杨涟说道,“万有孚他们提高了对朝廷的报价,压低了对顺义王的报价。这中间的差价,就被他自己装进了兜里。”
“平均二十四两一匹还能压?”袁可立都有些惊了。据他了解,在关内养马,一年的料价就得十几二十两,比养两个仆人还贵。
“能。”杨涟转头看向袁可立,“关外的马匹报价几乎只取决于天气,只要草原没有遭灾,马儿孳生较多,马价甚至可以低到令人难以想象的地步。据万有孚自己供述,当年,他以十五两银子一匹的价钱,从北虏诸部收购夷马。但对朝廷的总和报价却是二十四两每匹。他掐得很准,朝廷的底线是三十两每匹,只要不高于这个报价,并满足诸将出关援辽的需求,也就是给够至少四千匹马,朝廷就不会派人过来接他的差,也不会派人来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