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传胪日(下)
第479章 传胪日(下)
“今年只取了二百三十一个人,”文震孟扶着巾帽走路,生怕帽子被人挤掉了。“怎么到场的人比上一科多这么多?”
“可能是因为皇上要来吧。”姚希孟不明其中缘由,本能地猜测与皇帝亲御传胪有很大的关系。他本人对于没能在万历四十七年的殿试大典上仰见神庙天颜的事情还是很遗憾的。在得知君父驾崩的时候,姚希孟的心里甚至莫名其妙地生出了一种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的沉痛感。
文震孟被人肘了一下,苦笑道:“就算皇上亲御大典,但也不至于来这么多人吧。”每届科举传胪都有大量不相干的人过来凑热闹的,但那通常也是公布榜单御街夸官的时候,文震孟考了九次,从来没听说过在大典之前,人就能多得把路给塞住。
“就是跟皇上有关,”一个几乎与二人摩肩接踵的七品官听见二人之间的对话,很自来熟地插话进来。“但也没那么简单。”
“先生何出此言啊?”文震孟扶着帽子艰难地扭过头去。
“上个月,上御乾清门视朝,因为殿上喧哗,内阁奉旨一口气处了四十多个人,不单是罚俸,还有调任改职,处罚不可谓不重,所以没有人敢顶风不来。来参加大典的大官多了,车马抬舆也就多了。”七品官的记忆有些许细节上的错误,但总体来讲还是对的。“你看前面,那迎头堵在路口的车就不知道是哪家人雇的。”
在神宗朝,对失朝者或者朝仪不正的处罚通常是夺俸一月。这种处罚对于依靠俸禄生活的低级官员来说确实是惩罚,可对于不靠俸禄过活的高级官员,或者家境殷实的低级官员来说,就只是可以接受的违法成本。
“哦!”文震孟恍然大悟,他从钱谦益那里听过这则发生在会试期间的逸闻。“是不是中旬的那一回?”
“呵呵,还挺清楚,就是那回。”七品官倒也不意外。能中进士的人,认识几个在朝官员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学生确实听友人说过。”文震孟点点头,想行礼问名,却连拱手也做不到,就只能在神色上聊表恭敬。“敢问先生尊姓大名。”
“先生谈不上,不过比你多吃了几年皇粮,”七品官身边的位置相对宽裕,就抱着拳在胸口摆了两下。“不才袁化中,在都察院供职。”
“原来是熙宇公,久仰久仰!”文震孟眼神一亮。
“你听过我?”袁化中也是一笑。
文震孟说道:“学生文震孟,曾听牧斋先生说过您的壮举。”文震孟在钱谦益的面前称钱谦益的表字,在其他人面前就改称号了。
“牧斋.”袁化中想了想。“钱牧斋?”
“就是钱牧斋。”文震孟说道。
“幸会。请问文兄台甫。”袁化中点了点头,并没有太大的反应。袁化中也曾在东林书院游学,算是东林人士,可他中了进士之后就一直都是在岗的现任官,先后在直隶内黄县和陕西泾阳县做知县,去年考满以卓异升了御史。对钱谦益这类靠文才诗学出名的“在野遗贤”虽有了解,但没有太大的兴趣,更不会凑上去攀附。对文震孟这种靠书法闻名的南方举人就更不了解了。
“学生贱字文启,”文震孟让开一个脑袋。“旁边这个是学生的外甥,姚希孟。”
姚希孟也艰难地挤出身影冲袁化中笑道:“学生姚孟长,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幸选馆入翰林院任庶常。”庶吉士出自《尚书·立政》篇中的“庶常吉士”,意为“皆善祥的人”,所以也称庶常。
袁化中又把手放到胸口摇了两下。“原来是姚庶常,幸会。”
三个过了不惑之年的中年人一边闲聊,一边顺着人流朝棋盘街走。差不多一刻钟后,才终于走完了处处拥挤的东江米巷,来到了大明门前。
到地方之后,一行三人就分开了。文震孟去大明门口集合,而袁化中和姚希孟则各自去御史、词臣麋集的地方寻找同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