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殿试阅卷的潜规则(第3页)
当然,也不是所有阁臣的儿子都能在殿试上显名。只要过不了乡试、会试这两关,纵使当爹的位至首辅并被皇帝点为首席读卷官亦是无用。最现成的例子便是现任首辅方从哲的“好大儿”方世鸿。这位纵意情场,喜好狎妓的浪荡公子,就是典型的科举苦手。几十年下来,别说举人、进士,连个秀才的功名都混不上。好不容易靠着老爹的恩荫,混了个正六品的尚宝司司丞的闲差,还不争气地弄丢了。搞出来的动静,差点没把老爹拉下去。
除了阁相与皇帝,内相若是得势也能影响殿试。就比如正德三年,以时任首辅李东阳为首的读卷官们“曲意逢迎”如日中天的大太监刘瑾,接受指教,将刘瑾的同乡,会试第六名,陕西人吕柟点为状元。刘瑾希望以此招揽吕柟,但吕柟却一点儿也不领刘太监的情,坚决拒绝了刘瑾的招揽。他的行为毫不意外地引来了刘太监的敌视,不得不辞官保命,直到嘉靖朝才被重新启用。
不过即便吕柟没有投在刘瑾幕下,也还是招来了非议,因为当年,希望联捷的杨慎连会试都没过。所以就有人猜测是刘瑾和吕柟在背后捣鬼,影响了久负盛名的才子杨慎高中状元。得亏杨慎不是万历朝中后期参加科举,否则别说“久负盛名”了,不被言官弹劾得一身污泥都是好的。
担任首席读卷官的内阁首辅李东阳是他的老师,他的老爹杨廷和也是殿试读卷官,并且很有可能继任首辅,而作为皇帝的朱厚照又对科举排名没那么大的所谓。这种组合摆在“满朝悍臣”的万历朝就是给人弹的。至于能不能弹得动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除开这些潜伏于政治胜败之下的暗黑潜规则,还有一些基于现实原因而不得不产生的灰白潜规则。
尽管殿试的考生数量比之千万人所共襄的会试要少得多。但相应的,阅卷时间也被压缩到了十六日这一天。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对每篇殿试文章一一评头论足,再分出高低好坏,实在困难。
为了尽快评出优卷,避免耽误殿试流程。殿试的受卷官往往会在弥封之前,按不成文的惯例,把会试前几名或者前十几名的
试卷挑出来摆到一边。这是很容易的,因为大殿内哪个位子坐着哪个人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事情。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而且没有人提前打招呼,那么一甲前三名大概率会在这些试卷中产生,而剩下的其他试卷也会占据二甲的前几名。毕竟会试经过了半个月的阅卷,经由同考官、主考官层层筛选,全面考察,算是一个很好的参考意见。
上午卯时,以内阁大学士为首的十七名读卷官以及陪随的其他执事官齐聚文华正殿。行过礼,吃过饭,大家就按照惯例开始各干各的了。
这回,会试的十八房首卷全被提前拿了出来。六位大学士每人都分到三份糊了名的考卷,各自看完后,还要交换阅览,直至每位阁老都看过这十八份考卷。而剩下的二百一十三份考卷则零零散散让其他十一位读卷官品评、分类。
这十一位读卷官,将按照事先划定的顺序把这二百一十三份考卷全部看一遍。在看的过程中,评卷官会在卷子上画个圈或者打个叉,一般来说,考卷上的圈越多,最终的名次便会更高。但在已经划定了择选一甲及二前几名的择选范围的情况下,这剩下卷子的排名顺序实际也没那么重要,就算是圈多的,最后到阁老们的手上也只会被粗略地浏览一遍。
阁臣以外的读卷官对此心知肚明,阅卷的时候也不会多上心,最多也只会挑字好看的卷子着重扫几眼。字要是丑了,直接就划叉看下一张了。一天看几百篇关于同一主题的文章,是很让人审美疲劳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