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殿试(上)(第2页)
最近几天,整个京师都因为李家三大案而沸腾了起来,但是皇帝在照常理政的同时,却将关于李家的奏疏全部留中。这不但使得科道骚然愈甚,还引出了许多谣言。文震孟虽没有刻意打听,但也还是听到了许多。
“如果谣传都是假的,那皇上又为什么将奏疏留中?”和方逢年同治《周易》的会元刘必达就在附近,听见二人的讨论此事,忍不住插话进来。
诸多谣言中,流传最广的,就是皇帝企图包庇李家,于是给内阁和吏部施压,让他们把深受其害的督饷侍郎李长庚罢免了事。这则谣言结合了现实中已经发生的事实,所以听起来非常合理。
“民间尚有亲亲相隐之说,皇上虽是尧舜圣明之主,亦笃人伦常情。”方逢年听说的事情还真是不少。“窃闻,昔李太后在时,对皇上多有呵护。这武清侯李铭诚,又是太后的侄儿”
“帝王言行、传之万古。大义灭亲方是经世美谈!”方逢年的话还没说完,就被刘必达给抢断了。“皇上包庇李家,只会使太后圣名有损!”
文震孟正要说话,却见一抬轿子在两个随从吏员的陪同下,从东侧的礼部巷子里拐了出来。文震孟收敛了临到嘴边的言语,定定地看着轿
子的方向,对身边的其他贡士说道:“诸位,有什么话以后再说吧,要进宫了。”
————————
卯时,大明门准时开启。二百三十名恩科贡士和一名特殊的考生,共计二百三十一人,在新任礼部侍郎李腾芳的带领下,穿过千步廊,齐聚于承天门前的金水桥下。
“开门!”往常,承天门和大明门是同时开启的。但今天,直到城楼上的一声高呼,承天门左右两侧最边上的门洞才缓缓开启。紧接着,共三百名身强体壮、全副武装的大汉将军,分成两队从两个门洞中鱼贯而出,将金水桥到承天门之间的空地给围了起来。
不必再喊肃静了,这一千步走下来,除了风声,已经再也听不见别的杂音了。
“现在开始点名!”李腾芳有些紧张,声音也有些颤抖。“点到一个就过去一个!单号在御道左侧按序依次排列,双号在御道右侧按序依次排列。先左后右,两人一排!待会儿进宫,也是单号走左侧门洞,双号走右侧门洞!不要乱走!”
宣布完排列的规矩,李腾芳从吏员的手上接过并抖了开一张写得密密麻麻的卷轴。这张卷轴和榜单几乎相同,但字体更小,排得更密集,还多了一个因为特殊原因而临时增加的特别参考人员,田吉。
实际上,就算是在特殊原因里,田吉的特殊原因也实在是太特殊了。有明一代,有且只有他一个人是因为殿试夹带,却得皇帝宽宥,能再次考试。一般来说,临时增加参考人员的特殊原因,通常是往届考生须得丁忧或者偶遇急病。
所谓丁忧,也就是在会试得中等待殿试期间,得知考妣之丧,须得回乡守丧,等三年之后再行殿试,这是硬性规定,不回不行,否则就是不孝。而所谓急病,也就是待考期间身染急疾,卧病在床,不能参考。
在大明,举人、贡士、进士的身份是永久性的,死了也可以刻上墓碑,带进坟墓。如果一个因为特殊原因而不能参考的贡士,在等待下一次殿试期间不幸死了,礼部还会请旨给他追赠一个同进士出身。以示天子的恩德。
“第一名,刘必达!”李腾芳的气息已经平稳了许多,整个人已经完全进入了状态。
“是!”刘必达只感觉有一阵电流涌遍全身,他应激般地大喊了一声,接着抖擞身体,跑到李腾芳的面前。“学生在。”
李腾芳也不看他。“去桥下接受搜检。”
“是。”刘必达走到左侧金水桥下,那里已经站了好几个专门负责搜身的金吾卫官兵。刘必达去礼部报到的时候,接待他的礼部官员告诉他,除了礼部发放的信物,最好什么东西都不要带。刘必达遵令行事,连平日贴身佩戴的腰牌都没有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