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百年同忌日(第2页)
“万历二十五年,我开始任内书堂教习,一共在内书堂教了六年的书。”李腾芳轻轻一笑。
“哦!”徐光启恍然大悟。“利西泰是万历二十八年进京的!”利玛窦进京的敲门砖就是引起了万历皇帝浓厚兴趣的自鸣钟。
“我记得当初利氏进贡了一大一小两个自鸣钟,工匠花了半年的时间把那个小的仿了,因为造了好几个,所以先监田掌印就请了一尊放到司礼监的正堂里。摆上去那天,司礼监搞了一个叩谢皇恩的典仪,还请我去看。”李腾芳陷入了某种追忆。“我对它的印象很深。”
“原来还有这样一段过往。”徐光启慨然点头。
“斯人已逝,也不知道那尊自鸣钟还能不能动。”李腾芳陷入了某种追忆。
“真是沧海桑田啊。”徐光启感同身受,只不过,他怀念并不是太监田义,而是献钟的利玛窦。
徐光启的目光扫到表盘。觉得时辰也差不多了,于是站了起来。“湘洲。我得离开了。”
“离开”李腾芳也跟着站了起来。“大宗伯这是要去哪儿啊?”
“进宫。”徐光启说道:“今天是武宗毅皇帝的忌辰,正好一世纪。我得去奉先殿陪随圣上完成祭礼。”
“是今天吗?”李腾芳问道。
“就是今天。”徐光启说道:“这个月初祭了孝肃皇后,下个月,是孝懿皇后的忌辰。到五月,要祭祀太祖高皇帝、仁宗昭皇帝、孝宗敬皇帝、穆宗庄皇帝,到六月要祭祀睿宗献皇帝、孝庄睿皇后”
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可以说祭祀历代先祖,维系国家认同,是大明朝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可是大明开国毕竟二百五十年了,这国运一长,先圣先后便多了。到如今,每个月都能轮到一个乃至好几个先圣先后的忌辰。
每到一个忌辰,礼部就要经历一次上疏,报允,祭祀流程。有时,皇帝会亲往祭祀,有时则遣官代祭。但无论皇帝是否记得,是否有心参加,礼部都要提醒。不能说皇帝陛下懒怠不想去,礼部就不上疏。
为了不出错,徐光启掌印礼部之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每一位先圣先后的忌辰都背下来。可以说,他这个礼部尚书比老朱家的子孙后代更清楚朱家祖宗的忌辰是哪一天。
“我也得把先圣先后的忌辰记下来。”听完徐光启拉出的一长串名单,李腾芳也觉得自己应该把这个按时间排序的名单记下来。
徐光启指向自己的书案。“我的案台上有备忘录,你可以抄一份。”为以防万一,谨慎的徐大宗伯也还是做了一个专门的备忘录。
“在哪里?”李腾芳顺着指引看向徐光启的正案,立刻便头大了起来。他现在才真正留意到,徐光启的案台上密密麻麻地堆满了各类文书。“我帮你找.”恰此时,祠祭司的官员走到了大堂门口,显然是来等他的,于是徐光启便改口道:“算了,还是你自己找吧,反正就在案台上。堂上无私事,你随意翻找。乱了也无所谓,反正本身也不怎么有条。我真得走了,不能让皇上等我们。”
“您赶紧去吧。皇上那里要紧,”到现在,李腾芳基本确定,徐大宗伯或许真的是对他朝思暮想、日盼夜盼。这礼部堂上的事情也太多了。
————————
小两刻钟后,徐光启和祠祭司郎中熊文灿、祠祭司主事杨弘备在领路宦官的带领下来到了东六宫以南、仁寿宫以西的奉先殿。
奉先殿为仿太庙建筑,是皇家在宫内的家庙。其制坐北朝南,为前后两进院落,四周围以高墙。奉先殿的前殿为正殿,面阔九间,进深四间,殿内陈设香案祭台;后殿为寝殿,面阔九间,进深两间,里面陈设着崩逝帝后的衣冠、几仗及象生之具。前殿和后殿之间用穿堂相连接,内部形成通道。
徐光启、熊文灿、杨弘备在奉先殿外等了好一会儿,皇帝也还是没有来。眼见吉时快要到了,徐光启终于绷不住了。他看向陪祭的神宫监太监杜进,问道:“杜太监,皇上怎么还没来啊?”
“呵呵。徐大宗伯,您问我,我也不知道呀,”杜进淡定得有些过分了,说起话来还笑呵呵的。“万岁爷他老人家可能是突然就不想来了吧。到了吉时,我们照例进殿代祭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