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再召传教士(第2页)
“都备齐了。”汤若望赶忙跟上。“法器昨天就已经送进宫了,法原初稿则在属下的怀里揣着。”所谓法器也就是测量天文之法的仪器,而法原则是有关天文历法的基础理论。
“昨天?”徐光启侧头看向汤若望。
“是的。”汤若望回答道:“昨日午休结束,宫里便派了一个史姓的公公来钦天监把法器都给收走了,说是要提前检查一下。”
“嗯。”徐光启点点头。
“徐部堂,咱们什么时候进宫觐见?”汤若望问道。
“你慌什么。皇上这会儿还在用早膳,用过早膳还要晨练,咱们再过一个时辰进宫待召也不迟。”虽然没有刻意传播,但皇帝的作息习惯还是通过各种渠道从内廷传到了外朝。
像徐光启这种时常进宫兼职教书先生的九卿官员,甚至不止一次目击皇帝带着一群宦官、侍卫绕着三大殿晨跑。偶尔,皇帝还会把两位皇子拉进晨跑的行列,兼职的教书先生若是足够年轻,或者看起来还没有老得
迈不动腿儿,也有可能在行礼之后恩沐殊荣,应邀陪着皇帝陛下跑一程。
徐光启知道,有些喜好写杂谈文章的大臣甚至已经把这件事情当成逸闻写进了自己的文集。只待文集刊刻出版,泰昌皇帝喜好晨练的逸闻,就会传遍大江南北,变成全国臣民茶余饭后的谈资。乃至在后世衍生出一些桃色的宫廷故事。
“是。”汤若望赔笑点头。自教案落定的那天起,汤若望对徐光启的尊敬就变成敬畏了。
“既然你们都来了,就再把编撰历法的法原以及推演历法的法算说一遍,务必简明扼要,尽量少用那种佶屈聱牙的造词。”徐光启说道。“圣上日理万机,不见得有耐心听你们念洋经。”
“是。”汤若望从怀里掏出传教士们整理出的历法法原初稿。“请徐部堂再过目。”
“又改过了?”徐光启来到大堂正案后坐下,顺口对值班的衙役说道:“去把茶点备齐。”
“是。”衙役领命离开。
“有一些增删,不过增删草案都还停留在草稿册上,还没有添注到这里边儿。”汤若望将法原初稿放到徐光启的案台上。“这还是之前给您过目的那份。”“那就不看了,你们直接说。”徐光启摆手,又指了指那几张摆在墙角的椅子。“都坐着吧。”
“谢部堂。”汤若望拜谢落座。开始阐释新编历法所引用的西式法原,而徐光启则一心二用,一边听讲并纠正措辞,一边阅览积压的公文并给出批复。
徐光启知道,皇帝迟迟不给礼部增添侍郎,很可能有减少掣肘,让他放手去做的意思在里面,但一个人肩挑所有堂上事,还是太费神了。
————————
将近一个时辰后,徐光启带着汤若望、邓玉函、罗雅谷以及钦天监现任监正杨汝常离开礼部大堂,迎着渐起的天色从东长安门进了皇城。
众人刚到午门,还没进宫,便有一个在此等候的宦官迎了过来。
徐光启眼眉一挑,他认出了那位过来迎接他们的宦官。这正是不久前将他带往乾清宫,使他惨遭精神折磨的史方达。
“见过徐部堂。”史方达恭恭敬敬地给徐光启行了个礼,并顺遂地无视了钦天监监正杨汝常和三个洋人。
徐光启很快收拾好心情,还礼道:“史公公不必多礼。”
“诸位请跟我来吧,圣上正等着呢。”史方达转身摆手,迈出步子。
“好。”徐光启没有任何迟疑,立刻就领着四人快速跟了上去。
少顷,徐光启等五人都被史方达带到了乾清门门口。因为沈阳教案落定未久,所以乾清宫总管史辅明并未直接放他们进去,而是让人对他们,尤其是三个洋人进行了一次搜身检查,确定没人携带任何硬质物品,才亲自领着五人进了乾清宫院落。
搜身期间,邓玉函和罗雅谷简直就像两尊呆滞的木偶,任由宦官们摆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