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治河预算(第3页)
“琐事杂务而已,不打扰。”孙承宗笑着摇头回应道。
孙承宗话音刚落,孙月融便接着道:“敢问孙中丞,都是些什么琐事杂务啊?”
孙承宗立刻明白,孙月融虽在嘴上致歉,但其实是为了抢话。孙承宗倒也不恼,直接就回答道:“拓宽河道和丈量屯垦。”
孙月融举起茶盏,轻轻地抿了一口,摆出很感兴趣的样子,问道:“能仔细说说吗?”
“当然能。”孙承宗点头道:“先说说拓宽漕道的事情吧。想必孙掌班也清楚,圣上准备在北塘、大沽地方营建港口,开设海关,便与西洋海商展开贸易。”
“这个我知道,既为国家开源,也为蓟辽各镇减轻粮秣补给方面的压力嘛。”孙月融点点头。
孙承宗有些意外,心下脸上也多了两分真实的欣赏。“孙掌班说的没错。可是这样一来,途径海河以及北运河的船只数量势必剧增。据我所知,每年往来于南洋海面上的千料大船数以百计,小一些的船只更是不计其数。就算明令禁止外国商船进入内河,为这些船只提供商货,以及转运粮食、银两的漕船河舟也将壅塞河道。所以至少要拓宽从塘沽地方到京城整条航线。”
“至少?”孙月融抓出一个词。
“对。”孙承宗点头道:“在塘沽地方开港通商,不可能只影响天津到京师沿线。沧州到天津沿线也会因为通商而受益。不过,运河卫漕河段暂时不在巡抚衙门的考虑范围内。就算要治,那也得等海河、北运河、通惠河三段完工之后,再行考量。”
“原来如此,您老接着说吧。”孙月融深深地点了点头。
孙承宗接着道:“目前估算,北运河以及通惠河的漕道至少需要整体拓宽三成,海河的部分狭窄河段也需要拓宽,以防止形成瓶颈。而且拓宽只是一方面。据米郎中考察,由于漕道常年失治,部分河段泥沙淤积,水深甚浅。在这些河段行船,吃水但凡超过五尺,就得小心搁浅,所以还需要清理淤塞加深水深。”
“原来如此。”孙月融点点头,问道:“那您需要什么?”
“当然是人手、银两还有粮食。”孙承宗眼神微眯,觉得自己猜到了孙月融的来意。然而,孙承宗心中仍存有一丝疑虑。毕竟,即便是为了询问工程的进度,皇帝也无需派遣东厂的人来过问。
“具体是多少呢?”
“按照嘉靖七年,吴剑泉疏挖通惠河的旧例来估算。若想在开工之后的一年时间内,完成拓宽与疏浚,至少需要用工十万人。”
“十万人”孙月融眼皮一跳。“这么多人,要吃掉多少粮食、花掉多少银子啊?”
“还在算。”孙承宗举盏喝茶,用氤氲的水汽掩盖撒谎时转瞬即逝的心虚。
虽然工程细节还有待进一步考察,但总体的银两和粮秣消耗他们已经得出了大概。
当年吴仲修浚长约四十里的通惠河,三月初开工,六月末告竣,耗时近四个月。共动用约一万二千人,白银六千两,米粮四千石。
不过,当年只是针对淤堵河段进行了疏挖与清理,而现在他们要拓宽河道。
据米万钟的估算,拓宽河道的工程量将是疏挖、清理的二到三倍。
如果将入海口到大通桥整体看作一个四百里的通惠河进行粗略计算。那么工程量将扩大至原来的二十倍到三十倍。取中值则是二十五倍。
如果仍是四个月完工,那就得用工三十万人,耗银十五万两,吃粮十万石。
但他们规划的工期是一年,也就是三倍工期,因此只需要动用十万人。耗银十五万两,米粮十万石。
可是,米万钟这种算法,是以河工自带钱粮的徭役为基础。如果钱粮皆由朝廷出,那就是熊廷弼的那种算法。十万人,一年,耗银一百八十万两,耗粮六十万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