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天意(第2页)
“以退为进,参与勘验,主动上表,泄露消息,引导舆论。见招拆招!太漂亮了,真是太漂亮了!等勘验报告下到内阁,那位阁老再一保,把皇上那关过了,汤官正就什么事儿都没了,你也可以借此为自己申辩.”袁可立还在沉浸在高人指点的想象中,不料徐光启的脸色却越来越难看。
不对!这根本就不是什么见招拆招。有一只大手从始至终都紧紧地按在这件事上。所有人都在这只手框定的范围内做事。
饥饿、困倦、惊吓、惶然、恍然交织在一起,使得用脑过度的徐光启眼前骤然一黑。在漆黑的视线中,徐光启的脑海里竟然浮现出一张脸。那是王安那张儒雅中带着一丝狠厉的脸。在这个一闪即灭画面里,王安正捧着一本奏疏,笑嘻嘻地站在徐光启的面前,说:“徐部堂,您仔细着,要是君前失仪就不好了。”
徐光启向后一退,身子一软,竟平白地瘫了下去。幸而袁可立急急上前,一把揽住徐光启,才使他没有摔倒。
“子先,”袁可立看着徐光启那惨白的脸色,关切地问道:“你这是怎么了?”
“没事,”徐光启视线恢复。他先是看见明媚到刺眼的正午骄阳,随后才看清袁可立的脸。“我还好。就是有些饿了。”
袁可立觉得应该不是这么回事,但也不细究。“你还能站起来吗?”
“能,多谢。”徐光启甩了甩脑袋,站直身子,向袁可立道谢。
“这两本奏疏你还看吗?”袁可立说道:“这都是通政使司存档的原本,我不能让你拿回去慢慢研究。要看就在这儿看吧。都是好消息。”
徐光启不想看了,他差不多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搞清了。不过,袁可立拿着奏疏专程找过来,他不看便又显得不领情。于是徐光启还是点点头,接过来草草地翻了翻。
奏疏上的内容和袁可立口述的内容几乎没有区别,但徐光启还是敏锐地注意到了一点新意,那就是行文和字迹。行文上,这绝不是一个“慕化”的色目官员能写出来的文章。即使汤若望天赋很高,学习能力很强,也不可能写得出来。尤其是第二篇,那里面连串的典故绝不是他那点阅读量能憋得出来的。他必然找了代笔。而在字迹上,徐光启竟然看见了自己的影子。
徐光启很快就看完。他收起心神,将奏疏递还给袁可立。“礼卿,多谢你告诉我这些事情。很有用。等空闲下来,我再登门道谢。”
袁可立收起奏疏,高兴地说:“咱们二十几年的交情了,别搞得这么生分。”
袁可立和徐光启是在焦竑的引荐下认识的。
焦竑是万历十七年己丑科的状元,袁可立与之同科。万历二十五年,焦竑不顾必然到来的争议,毅然将徐光启的落卷拔至第一,强取为当年顺天府乡试解元。
乡试之后,徐光启正式拜焦竑为师,焦竑也将当时已名满天下,却被皇帝削职为民的袁可立引荐给徐光启,两人就此相识。
袁可立和徐光启同岁,不过按照礼制,袁可立既与大他二十二岁的焦竑同年,两人又是忘年交的好友,那袁可立就是徐光启的师辈。但袁可立并不讲究这些,只当徐光启是自己的知己好友,从不接受徐光启的高拜。
但是遗憾的是,这二位知己很少碰面,往来多靠书信。毕竟袁可立从万历二十四年开始就一直赋闲,除了偶尔游历访友,几乎都在老家,也就是河南睢州待着。直到去年,吏部上奏,请大批补充缺官。
当时,吏部的奏请被皇帝搁置,或者说否决了。不过一段时间后,皇帝又从那张名单里挑了几个起复授职。在吏部的名单上,袁可立是正六品的尚宝司司丞,而在皇帝给吏部的旨意里,袁可立直接就是正四品的通政使司左通政了。
这已经不仅是起复了。要知道,袁可立在被万历皇帝削籍之前,只是一个正七品的山西道监察御史。就算要升,按照官场惯例也是先低位起复,再一步一个脚印的慢慢升迁。可是皇帝完全不讲官场惯例,直接就给了袁可立一个四品官,显然是准备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