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东厂的进度(第2页)
汤若望经人推荐,读过左丘明的《国语》,见《晋语》篇中载有“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的文字,觉得甚好,于是就把“同志”一词借来代指所有与他一起远渡重洋的传教士。
“只要我还有官身,那么我至少还能直接向皇上上疏陈情,”汤若望越说越激动。“可我要是被革了官,那么就只能请人代上奏疏了!到时候,我也就更没法替同志们说话了。”
孙元化站起身,走到窗边关上窗户。
“初阳,你觉得这样不好吗?”汤若望问道。
孙元化还是没有说话。他掏出随身携带的火折子,拧下盖子叹气似的轻轻一吹。火绒燃烧了起来,但那莹莹的火光,并不足以补偿消失的光芒。
孙元化回到案台边上拿起烛台,用火折子点燃上面的半根蜡烛。“道未啊,你真是越来越像个官儿了。这回我若是仍考不上,就留在你的帐下做个代笔的师爷好了。”孙元化将点燃的蜡烛放回原位,又拿起毛笔轻轻地在砚台里滚了滚。
————————
夜半时分的一场疾风之后,一朵遮天蔽日的雨云在夜幕的掩护下笼罩了整
座城市。天公没有降下惊雷提醒,毫无预兆地给京师及周边的数百里江山送来了一场酥润的大雨。
北京已经晴了好些日子,接连的明媚惯坏城市里的居民。疾风吹落衣衫,骤雨泥泞大地。上苍在恩降甘霖的同时,也给了那些夜不收衣的家庭一个不小的教训。
大雨绝了许多人出门的计划,但并不影响官府照常办公。大清早,天刚蒙蒙亮,钦天监的六品小官就举着一把伞离开了借宿的小屋。他此行所向既非都察院也非钦天监,而是位于千步廊另一侧的通政使司。
通政使司北面的紫禁城是整个北京地势最高的地方,而且呈中间高、两侧低,北方高、南方低的基本态势,最北侧的玄武门比最南侧的午门足足高了近两米。在这两米的落差之间,还有数不清的明渠暗槽,钱眼涵洞。
雨水在淤积之前,就会排到内金水河,再从内金水河排到护城河,最后一路南下进入京城护城河。无论下多大的雨,只要大水不将整个京城漫灌,那么紫禁城就不可能被淹没。
大雨之下,紫禁城内再次出现千龙吐水的罕见景象。但皇帝朱常洛可不会冒着雨跑去皇极殿前的广场欣赏这番奇异的景观。这年头儿,就算是感个冒兴许也会要了人的命。为了不给自己的找麻烦,朱常洛罢了户外的活动,改在南书房里跟那坨包金的铁疙瘩较劲。皇帝跟铁疙瘩较劲,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则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用平稳的声调朗读那份每日简报。
“内承运库已拨出库藏白银二十万两,交付工部节慎库,以备采买原料,供兵仗局打造兵器、甲胄。”
“宝钞司新制银票总计三十万两,已全部贮入日月银行总行现钞库。”
“惠进皋的钦差团已经离开京师,正前往辽东挑选广宁支行地址。”惠进皋离开北京的时候还按计划带走了现银十万两,银票二十万两,以及储备银之外的开办经费。不过提银子的事情之前已经汇报过了,王安便没有特别注明。
因为简报上面基本是些无聊的内容,所以在大多数时间里,朱常洛都只是默默地听着,他既不发表意见,也不开口询问,甚至连表情都没怎么变过。直到王安提到一件小事:
“尚膳监已将备用铁锅总计十口,拨付太常寺衙门。”
“拨付铁锅?”朱常洛动作放缓了些。
“是的。”王安立刻停下朗读,向皇帝解释道:“前些日子,察哈尔部大汗林丹巴图尔的使节阿穆岱鸿台吉,曾委托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馆范济世上疏,请求将赏赐的白银换成铁锅。那本奏疏批了‘照准’,所以奴婢就让尚膳监拨出铁锅十口,交付太常寺。”
接见结束之后,代掌礼部印务的吏部尚书周嘉谟照例拟了一些赏赐给阿穆岱鸿台吉。其中就有“白金五百两”。但比起这五百两白银,他似乎更想要铁锅。所以,阿穆岱鸿台吉就在五百两白银到手之后,委托范济世上了这么一道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