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恩科倒计时(第2页)
弥封完毕之后,答卷将送往誊录官处进行誊录,也就是由书吏用红笔一字不漏地抄写一遍试卷。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避免因为抄错而导致学子数十年的寒窗苦读毁于誊录官的错漏,誊录好的副本还会由专门的对读官负责组织人员进行对读。当中一人读红卷,一人读墨卷,两人一组,必须一字一句用心对读。如果红卷有误,就要全卷重新誊录,并给负责誊录的书吏记过。
这样,经过弥封、誊录、对读之后,交到考官手中的试卷可谓是无姓名、无标记、无纰漏“三无”试卷。可以说,在阅卷完毕正式放榜之前,除了受到巡绰武官严密监视的誊录官和对读官,谁也摸不到答卷原本。
答卷的黩落,其实从誊录这一流程就开始了。誊录官在誊录之前,得先检查手中的这份答卷有没有诸如诬诋君父、谤讪朝政等犯禁之语,有没有自叙门第,陈述科考经历的暗示性文字。如果有,那么考生将被直接抓起来,等待法司拟罪。
排除原则性问题之后,誊录官还要检查字数、卷面等项。如果字数不在规定的范围内,卷面不够整洁,卷中夹带草稿纸,都会导致答卷作废。只有以上错谬皆被排除,才能再开始进行正式的誊录。如果发现上述问题,哪怕文笔再好,文章再精妙也没用,卷子还没到考官的手上就被拿出来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誊录官也能算作广义的考官,只不过他们只能拿着客观的硬性规定黜落考卷。可以说,除了八股的格式,科举的客观因素就这些了。之后,同考官和总裁官阅卷都凭自己的主观认知,他们觉得好,就能选中。
同考官的职责主要是初步黩落劣文,挑出优卷,并用青笔写下批语。由于被取中的士子和自己将会有师生之谊,这对自己在官场的人脉经营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同考官都希望自己选出的答卷能最终被主考官看上并取中,所以同考官往往会在批语上大力推荐自己选中的答卷。但是录取的名额始终有限,十八位同考官从数千乃至近万名份考生中择出个上千人也不是什么异事。因此,会试总裁还得再以拟取的人数为基准,将一众同考官推荐上来的卷子择劣黩落一部分。只有被选中的才有考官批语,落卷就只有考生的答语。
有趣的是,同样都是写批语,同考官批语的平均字数约在二十个到三十个字之间,差不多是一句完整的话。而主考官的批语平均字数只在七到十个字左右,也就是二到四个词组。这跟主考官对二手的答卷无需再做详细的批语有关,也和同考官极力想让主考官选中自己推荐的试卷有关。
也有人猜测,这可能是因为主考官基本都是内阁大学士和某部堂官这样的高官组合。高官长期致力于行政,已然疏于学问,既然写不出引经据典的精妙的评语,还不如用几个词切要的词来代替。
快速阅读之后,徐光启没有像之前那样拿起他的笔,而是保持原样将答卷收了起来。
这意味着这份经过了誊录官初阅,同考官再阅的答卷,最后停在了总裁官的手上。说得更直白一些,这份答卷的主人被黩落了,今年大概率白跑一趟。
之所以说是大概率,是因为同考官如果觉得某篇文章确实精妙,可以对总裁的黩落行为提出抗议。如果总裁官接受抗议,或者另一位总裁愿意择取,那么答卷还是能入选。但如果两位总裁官都不同意,那么抗议无效。答卷的主人只能等下一个三年了。
反之,两位总裁也有权力去翻阅那些被同考官黩落的答卷,然后择选。这样的择选一旦发生,就代表考生必然登榜了,除非皇帝出面干预。
万历二十五年的顺天乡试,徐光启的答卷便是被当时的主考官焦竑从落选的卷子中挑出来,并一举提到第一名。这在当时造成了很大的轰动,本就因为编撰《养正图说》而遭到排挤的焦竑本人也因此承担了极大的压力。当年,以科场风议,时任翰林院修撰,太子讲官,焦竑被平调外放,一下子就被扔到了福建福宁州任同知。